宋媛
【摘要】通識教育能夠克服專業教育的局限性,以造就品學兼優、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才為方針。通識教育課可以改善這種教育現狀、培養素質、能力、人格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針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就提升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質量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學質量
一、通識教育的涵義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識教育的質量關系到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敗。通識教育雖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但屬于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專業和職業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的自身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通識教育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全人”——即在強調教育對學生和社會的實用性之外更加強調學生基于自身興趣的自主式學習,更加著眼于培養那些在未來能夠具備遠大眼光、廣博見識、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學有專長、術有專攻之余還能夠在身心、品格和智力等諸多方面獲益從而實現個體自身的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發展。
二、大學通識教育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專業教育課,它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專業技術人才,作用非常之大。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標準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體現在要求人才具有綜合性。以往只注重專業性的教育,忽視人的個性發展,特別是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這必然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通識教育課對于培養有能力、有素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1、現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通識教育
現代社會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新技術革命改變了原有的產業結構、社會分工、勞動力結構,改變了勞動的性質和內容,對勞動者提出了新的素質要求。一個現代社會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生中多次變換職業的精神,并具有相應的能力。由于職業的更換頻繁,以及許多專業技巧會迅速地過時,而提出了對工作人員多功能的要求,靈活性、適應性甚至比掌握專門技能更重要。事實證明:一個大學生無論所學的專業知識多么現代化,僅憑大學階段所學到的知識是不足以應付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因此,在大學階段應加強通識教育,只有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才可能產生靈活性、適應性,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2、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通識教育
如今的科學發展,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整體趨勢,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對于現代技術而言,越是新技術,包含的科學知識越密集,高技術就是科學知識密集的技術。有識人士認為:“現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縫必須用科技人文科學來粘合。”當代科技發展特征,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必須從整體上提高質量,必須具有深厚的基礎和較強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識教育。
3、高等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通識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的發展,但是,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比,高等教育在人才素質培養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一是我國多年來存在重理輕文、重業務輕思想的現象影響;二是高等學校學生文化素質有先天缺陷的現象存在;三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習前蘇聯教育模式之后至今仍存在文理分家、專業設置過窄等問題;四是高等學校在教育過程中,較普遍地存在有重專業知識教育輕綜合素質訓練、重知識積累輕能力培養、重平均發展輕個性發展的思想影響。因此,通識教育在今天被廣泛地重視和強調,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4、人的全面發展,迫切需要通識教育
就個人發展來說:對人進行狹窄的專業教育,把人的知識和能力限定在狹窄的范圍內,把人作為“做事”的工具來培養,這就使行人的知識、能力、思維以至情感都變得專業化了,這種人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就難免犯“以管窺天,不見整全”的錯誤,這就是所謂的新的片面發展。因此,從理論上講大學通識教育是必要的。
三、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通識教育的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所有學生、所有專業在低年級時實行通識教育,另外一種是部分學生、部分專業學生四年一貫制實行通識教育。雖然很多大學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但良莠不齊、差距很大。大多數大學的通識教育課普遍存在下列問題:
1、重視不夠
學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多數學校仍然重“專”不重“通”,把通識教育作為正課列入教學計劃的少、開設講座的多;選派的教師,綜合素質一般比專識教育教師要差、業務能力一般也比專識教育教師底。有的高校甚至安排一些不能開專業課的教師去開通識課,更是讓人不可理喻。其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課時安排不足
很多高校給通識教育課安排的時間,每門課大多只有二三十節課時,離每門課的基本課時要求相差很大。雖然設立了課,但根本不成其為課。教師只能蜻蜓點水,學生只好跑馬觀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程的預期目的。
3、課程門類不齊
通識教育是包括語言、文字、數學、天文、歷史、文化,自然科學、教育科技、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社交禮儀、養生保健、現代技術等等門類比較完整的教育課程體系。特別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歷來是各種專業技術人才賴以建立遠大理想的基礎,和激發創新靈感的催化劑,只要我們了解一下愛因斯坦、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家的知識結構就可知曉。現在我們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不齊不全、掛一漏萬。
四、高校通識教育課的提升方法
1、加強通識課教師隊伍建設,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提高教師通識教育的素質很有必要。高等院校的教師在專業上是不盡相同、各有其特色的。因此,提高通識教育課師資力量建設需要做到:一是要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調,給每位教師提供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而是提升老師的素質;三是加強教師激勵制度建設。
2、通識課程教學方法多樣化。從具體教學中來說,教學方法顯得非常重要,教材和教學方法要靈活選用,可分局教學內容靈活設置課程,根據學校現有資源采取各種非課堂教學方式,把學生從沉悶的課堂中解脫出來,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教學方法。
3、通識課程目標具體化。通識課的基本目標是人的培養,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只是其次。應該把通識課的目標具體化,這樣才能提高教育質量。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其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第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完美人性;第三,把學生培養成可持續發展的人,做到實踐能力強、理解能力高、交際能力廣。
目前我國通識教育雖然得到普及,但還未走向成熟,實施過程中體現的問題還比較多。加強通識教育課管理,系統科學地設計通識教育課的教學,將會使通識教育課的質量得到實質性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符合國家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 亮. 我國通識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與出路[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4(12):80-84.
[2] 張翼星. 我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幾點認識[J]. 現代大學教育, 2012(3):1-5.
[3] 孔淑貞. 大學通識課教學質量提升方法[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