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堂 龔寶琴
【摘要】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嚴峻挑戰。作為亞洲近鄰,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就在于其通過家庭、學校、社區、大眾傳媒等途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借鑒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踐長處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以此不斷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啟示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國際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使得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日本,作為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伴隨著經濟的重新騰飛,其對公民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業已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考察和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著力改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進一步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出更多具有高政治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使之形成了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等為主要途徑的教育實踐體系。在這一體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應更為明顯,且更利于塑造理想中的具有完美性格的日本公民。
1、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在家庭中進行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教育成為代替宗教的‘信仰的社會中,重視家庭是日本教育一以貫之的做法,且其教育內容深入廣泛,主要包括基礎文化和兒童道德的教育。在二戰以前,日本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忠、孝”、“誠實”等、其目標是培養“和魂洋才”,二戰后,在《教育基本法》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又變為“培養完美人格”的人,注重培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賴關系。
“在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視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家庭之于個人的終極意義”。因此,作為家庭的一員:在給予孩子們充分的愛,使其在和睦溫馨的家庭氣氛中充分體會到自己是被人愛的,周圍的人是可以信賴的同時,也往往通過繼續學習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使其能夠具備更好的教育孩子的能力。而這一角色擔當更多的“集中體現在母親身上”,“日本女性結婚后一般會辭去工作”,專門相夫教子,在學齡前,她們會利用家庭成員的耳濡目染進行隱性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即使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其仍會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系,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以此提升孩子的思想認識和基本素質。
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學校,作為著意營造的培養人的環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向受教育者提供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知識體系的場所,強調“共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日本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規范道德課、各學科滲透、特別活動等方式進行道德教育,旨在陶冶人格,“培養出作為和平的國家及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勞動與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
規范道德課是日本特設的“道德時間”,旨在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養成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判斷能力。在“道德教育指導計劃”下,學校能動的實現了政府德育要求與本地德育實際的有機統一,制定出了更為具體的道德教育框架,從而使之更加規范而有效。各學科滲透,意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文部省頒布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就對各科各有什么責任、應該培養什么思想品質都做了明文規定,從而使德育養成貫穿于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此外,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它包括課外學習室活動、全校性例行活動、班級活動等,旨在通過各種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同時也使其富有創造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門課程的不足。
3、社區思想政治教育
社區具有一定的地域,是“一種綜合性的生活共同體”。在這個生活共同體中,日本政府注重通過社會組織、社會機構和社會活動對社區成員進行有組織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培養符合日本發展要求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日本公民”。
一般而言,日本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齊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設施是公民館,它是日本社會的教育機構,為建立良好的社區人際交往、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風氣、提高社區居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注重學校、家庭、社區居民的聯合協作。新修訂的《社會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學校、家庭、社區居民及其它相關人員的作用和責任,不僅利于更加卓有成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利于社區成員養成既定的社區道德規范。同時,也注重加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并通過宣傳欄、海報、報紙、雜志等形式發揮社區對社區居民的德育生活化功能,促使社區居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4、大眾媒體思想政治教育
在日本,“大眾傳播媒介(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信息載體)被視為政治領域除官僚、政黨、利益集團之外的‘第四種勢力”,且大眾傳播媒介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日本政府將大眾傳播媒介視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徑。
大眾傳播媒介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業已成為他們的一種自然生活方式。以此為基礎,一方面,日本政府一般會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推動官方政治道德信息成為優先議題,使公眾“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媒介對世界的選擇和解讀”,進而促使日本國民去選擇和接受那些社會大力提倡、大力宣揚的思想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視大眾傳播媒介為信息反饋的中介工具。在官方政治道德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傳媒也注重反映社會各利益集團和普通國民的利益要求,以此“聚合形成公眾議程,進而向上蒸騰形成傳媒議程,再由傳媒議程轉化為政策議程”,間接的影響著統治者的決策。此外,日本的學校、社區也十分注重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并將其廣泛運用于對公民進行的德育教育實踐當中,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我國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但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卻相對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升。為此,我們應借鑒日本“多維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通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增強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都要受到環境的制約。但人的實踐活動也可以創造環境,通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環境、主體環境及輔助環境,進而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手段,充分發揮其促進人的發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環境。在轉變傳統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家長應積極推進“家庭文化度”和“家庭快樂度”的教育,從而“使家庭成為愛的場所,使家庭成為休息的場所,使家庭成為教育的場所以及家庭氣氛活躍”。學校環境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地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環境。立足于教育實踐,學校應從教學活動、教師榜樣、學風建設等方面加強完善工作,同時也要推進主體性“精神教育”,從而使學校教育“真正回歸于‘人,回歸于對健全人格、完滿人性的追求與培養”。此外,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尤為重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助環境。而要達到優化的目的,制度規范是保障。換言之,即要在加強立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的基礎上,以制度強制規范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日常化、生活化及社會化。
2、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
理論來源于實踐,會受到實踐的制約,但同時又可以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亦不例外。坦誠的說,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雖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但也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各種教育途徑相互割裂的狀況。為此,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保持與社會變化發展的一致性,即是立足于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服務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實現和發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導功能,這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
具體而言,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知”、“行”是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所謂“知”,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回歸社會、回歸生活,熟稔社會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以務實的態度直面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徹底摸清楚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夠接受的程度,并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總結出相應的新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連續性與根本目標的一致性成為可能”。所謂“行”,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通過制度規范、行業契合以及內容更新等方式優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在滿足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建設的同時,引導人性,提升人性,促進人的自由發展,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特別是思想政治文化需求的引導。
3、促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顯性教育是通過正面的理論灌輸,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則是將受教育者的“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通過對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方式貫穿始終,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為此,我們應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具體來說,一方面,要繼續堅持顯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注重顯性教育積極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在傳統的德育模式下,顯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通過強制、灌輸、正面等方式來對教育信息和要求進行及時承載、整合與快速傳遞,以此實現大規模或者特定范圍內的系統的強化說服教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道德教育方面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為此,推進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進程,離不開顯性教育積極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另一方面,要在顯性教育中引進隱性教育,把有意識的注入與無意識的熏陶結合起來,進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教育者運用科學的方法將教育的功能目標以一定的載體滲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動中”,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在這一德育生活化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進行了德育的自我感受與領悟,并通過量的逐步積累,逐漸達到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余廷文.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 貴州師范大學, 2005:31.
[2] 吳前芳. 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2(4):84-86.
[3] 陳萬柏,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06.
[4] 梁忠義. 日本的經濟現代化與教育——戰后日本教育[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42.
[5] [日]橫山寧夫, 著. 毛良鴻, 譯. 社會學概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3:89.
[6] 楊秋芬, 李穎. 公民館:日本社區的公民教育設施[J]. 中國德育, 2008(03):66.
[7] 余廷文.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 貴州:貴州師范大學, 2005.
[8] 居廷安, 著. 《信息、溝通、傳播》[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184-185.
[9] 梁慶婷. 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3(1):109-113.
[10] 陳萬柏,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1.
[11] [日]小林哲也. 日本的教育[M]. 徐錫齡, 黃明皖, 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57.
[12] 王鐵生.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性的精神教育[J]. 衡水學院學報, 2008(6):93-95.
[13] 李軒航.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探究[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9(6):5-6.
[14] 鄭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學方法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8.
[15] 張楚廷. 素質:中國教育的沉思[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2.
[16] 陳鴻清. 百年樹人—中國教育問題[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0.
【作者簡介】
劉寶堂(1990—),男,漢族,山東省沂南縣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龔寶琴(1992—),女,陜西漢中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