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霞



摘要:指出了城市公共空間大體包括:城市公園綠地、城市廣場以及城市街道空間。街道空間的形成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文化屬性。通過案例研究法,分析了現有街道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結合對國外優秀案例的學習,總結了街道設計的普適性原則,期望研究使得人們對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街道空間產生重視。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街道空間;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106-02
1城市街道空間
街道通常是指城市范圍內,全部或大部分地段兩側建有各式建筑物、設有人行道和各種市政公用設施的道路。城市街道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交通性街道、步行商業街、生活性街道。對于人們影響最大,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是生活性街道。生活性街道是為城市各個功能區內的交通服務的,其主要的目的是讓功能區內的人流和物流能夠安全和方便的從一地到達另一地,尤其是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安全與便捷是此類街道設計的主要目標。生活性街道對于人們日常生活和鄰里交往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人們的戶外活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人們在生活性街道中行走、駐足、觀看、交談,使得這三種活動以各種組合方式交織融合在了一起,生活性街道最大的吸引點就是人們對于各型各樣的人及人的活動產生很大的興趣,并樂意于融入這樣的社會活動。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訴,“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街道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印象。一個優質的生活性街道需要滿足:①適合步行。人在街道中行走,不僅是從一地到達另一地的線性運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隨意的旋轉、停留、駐足、交談等,會與周圍發生的一切活動產生聯系,步行作為其他一切活動的起點。生活性街道不管是在路線的質量、距離長短或者步行空間上都有較高要求;②適合停留。城市或街道的空間質量取決于人們在行進過程中的停留程度,適合停留的街道空間需具備良好的視野、有趣的建筑邊界地帶、便捷的坐具設置、便于交談的空間等;③適合會面。這樣的街道空間為人們最基本的活動看、聽和談創造了條件,在這些活動中,看與被看是人們之間會面最簡單、最廣泛的形式。適合會面的街道對其建筑內部、建筑首層以及公共空間的合理布置都有較高要求。
2上海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案例分析
2.1區域概況
徐匯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部,北至長樂路,東至陜西南路,南至肇嘉浜路,西至興國路—華山路—天平路,這里曾是法租界所在地,境內有多條充滿異域特色歷史文化街道。該區域內建筑大多為老式上海建筑、老洋房和法式建筑,其中處于主要街道的老式建筑已發展成為商住混合的建筑形制。區域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對處在市中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適應慢。
2.2生活性街道現存主要問題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位于市中心的老街區不斷被改造,一方面來自于居民對于建筑外觀裝修或各類小改動;另一方面來自政府的統籌改造,在這過程中生活性街道空間出現一系列問題:①街道設施水平低下缺乏個性。通過現場調研,在一些主要的生活性街道空間存在著公共設施不完善,對于生活垃圾的隨意擱置的現象(圖1);有多條商住混合的街道,繁復的標示物、各取所需的廣告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商用空間,使得街道看起來雜亂無章,缺乏特色;②街道環境質量差。在主要的步行道上張掛被子衣物等嚴重影響了街道的美觀,對于建筑首層的商業空間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圖2);區域內主要的街道空間綠化少,在十字路交叉口的綠地使用率低;③道路交通規劃不健全。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出現交通擁堵現象,有些道路甚至沒有規劃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行人、自行車、機動車混處在一個道路上,存在安全隱患(圖3);區域內普遍缺乏停車設施,在原本不寬闊的街道上設置臨時停車位,給行人、機動車都帶來了不便;④歷史文化的斷裂。該區域位于上海的老城區,同時也是原法租界所在地,區域內有大量文化價值歷史建筑,但對于這些建筑沒有合理的保護和使用措施;同時街道正在不斷的自我發展,一些質量差、無特色的街道與富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道交錯分布,部分新建的高層建筑對風貌區的整體性影響相當嚴重。
3國外優秀案例概述
項目位于澳大利亞悉尼市,是對Kensington街道進行改造。街道看上去充滿了多元化的氣息,既有現代化的景觀也有古老的廠房、公寓,將現代化的景觀與悠久的歷史元素相結合,使整條街道看起來既古典,又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項目改造中有很多亮點的設計。對破舊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和維護,在保留原有歷史建筑風貌的同時,也讓老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新的街道環境中(圖4),使得在街道中步行的人們能夠體驗和感受到來自文化的魅力;完善周邊的道路和交通系統,增強區域的可達性,在區域內建立步行系統(圖5),對車行道重新合理規劃,使得在街道活動的人們能夠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改善街道綠化環境,建立綠道系統,以人行道上特色綠植、盆栽作為一體化的引導形象,使其形成可辨識的前街路線(圖6);街區內新增了很多創意的店鋪,如采用壁畫涂鴉等形式塑造街道景觀,使得人們在行走感知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元素可以體驗(圖7、圖8);新增的公共空間節點,也為人們提供駐足交流的場所(圖9)。
4街道設計原則
4.1因地制宜
每條街道的形成與發展都有一定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屬性,其中人的活動在其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街道受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影響,每條街道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內涵及特色。在街道設計過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切實符合街道的發展規劃策略,從人們生活需求的角度出發,設計出既符合街道特色又便于人們生活的街道。
4.2可持續發展
街道不管是重建或是改造,落實可持續發展原則,將區域內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態資源等進行保護和利用,使得這些寶貴的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造福人類。
4.3整體性
街道設計過程中,既要尊重因地制宜,又要注重整體性的發展原則,道路、交通、行人、周邊環境等都統屬于一個整體,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地形、人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等全方面設計,使得設計出的街道既有地方特色又滿足整體性的和諧。
4.4可識別性
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的老城區被改造,很多街道與原來的歷史風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老城區具有活力的生活性街道被改造成冰冷寬闊的交通道路,街道在改造的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可識別性。根據不同等級不同功能的街道進行不同的設計,既能體現城市的地方特色,也形成特色的街道空間。
5結語
街道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動空間,街道空間質量改善對于人們日常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像一雙無形的手把人們帶向街道活動。一條優質的街道空間必須是充滿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續的和健康的生活空間,人們必要性、自發性、社會性的活動都樂于在街道中進行,這樣城市才會更加的充滿生氣。街道在改造或重建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基本的原則,使得街道空間適合步行、適合停留、適合會面,人們在街道中有一種全新的體驗,營造一個美麗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8.
[2]楊·蓋爾.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26.
[5]譚源.試論城市街道設計的范式轉折[J].規劃師,2007(5):71~74.
[6]邵莉,呂杰.重塑城市街道的生活空間[J].建筑學報,2003(11):15~17.
[7]邱書杰.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城市街道空間規劃策略[J].建筑學報,2007(3):9~14.
[8]張瑩.城市街道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態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