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玉明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的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在引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的途徑,是高效課堂必備的方法。文章針對中職語文教學,通過具體的案例,從七個方面對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作了介紹。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設計;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堂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課堂提問的質量。優化課堂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設計有效提問呢?下面筆者就中職語文具體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
1.提問要有目的
設計課堂提問要處處不離教學目標。提問時,對學生偏題的回答要巧妙地進行引導,要把學生的思路引向教學應達到的目標。例如,對《竇娥冤》一文的結尾,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三樁誓愿在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實現嗎?”“這樣的創作手法叫什么?”“你覺得用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有什么好處?”通過這三個問題,學生感受到了竇娥的冤情,認識到了浪漫主義手法的特點和作用。
2.問題要明確
設計問題時,教師既要明確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又要把問題提得準確、具體,這樣才能使學生明確思維的方向。如《士兵突擊》一文,筆者問:“課文結尾,這三個人分別收獲了什么?”筆者發現學生的回答基本圍繞著“成功”和“友情”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明確,于是補充:“在收獲的同時他們三人分別失去了什么?”這樣補充后,學生的回答就更準確了。
3.問題要少而精
每一篇文章,可以設問的地方很多,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設計問題時要精選關鍵問題。這樣就可以改變課堂教學“胡子眉毛一把抓”、重點不突出的現象,也可以集中時間讓學生深入理解重點問題。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要求學生通過梳理黛玉的行蹤,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賈府的氣派,同時還要列出本回所寫的人物及人物寫作的方法。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在賈府門前黛玉看到了什么?”“在去拜見賈母的路上黛玉看到了哪些建筑?”“通過賈府的大門外觀、建筑、室內陳設,說說你對賈府的印象。”“這一回中先后寫到了賈府的哪些人?按是否出場及描寫的虛實、詳略對這些人進行分類。”
4.問題要難易適中
教師提問的內容,如果過于淺顯,就不能起到讓學生積極思考的作用;如果過于深奧,學生不知從何入手,這種提問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難易適中,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從發展學生思維出發,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調動學生多角度思考。如《合歡樹》一文中,作者既拒絕去見合歡樹,又后悔沒去見合歡樹,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這種矛盾的心理,筆者問:“如果作者見了合歡樹會想到什么?”通過想象,學生各抒己見,然后筆者將學生的回答引導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上來,這樣一來,學生理解文章就容易多了。
5.問題要有價值
問題的設置要能讓學生通過積極思維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提問要富有啟發性,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如《科學是美麗的》一文,為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筆者問學生:“作者認為常人沒有感受到科學之美的責任在于科學家忘記了與大眾分享,作為常人,我們的責任是什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走近科學、了解科學,并鼓勵學生找找身邊的科學美。
6.提問要靈活
設計課堂問題時要統觀全局,要巧妙靈活,尤其是教學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或遇到一個復雜的問題時,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以點帶面,問題會更容易解決。教學《雷雨》時,為了讓學生對周樸園這一人物有更清楚的認識,筆者先問學生:“周樸園對魯侍萍有沒有感情?”學生的回答自然分成了兩派,筆者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為了說服對方,學生會自己在文中尋找答案,辯論進行得很激烈,教學效果很好。
7.提問要能激趣
興趣是學生對外界事物廣泛的好奇心。滿足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無止境的本能欲望。比如,在教學《飛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為了讓學生概括航空人所克服的重重困難,筆者設計了一個情境:“‘夢想成真欄目組邀請大家參加下一期節目,給大家一個實現‘太空夢的機會,要求大家列出所需物品,并說明理由,到時他們就會做好準備。”這個問題在引起學生好奇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思考和閱讀的興趣,為了印證自己的設想,學生會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掌握了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與技巧,我相信,中職語文課堂會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汪新華.關于優化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徐金河.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3]張云濤.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情境式教學研究——以呼市第二職業中專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