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徐宇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基層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農村空殼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產業發展盲目化、農村娛樂庸俗化等問題不容忽視,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有效解決“五化”問題。如加強新時期對農民的思想引導,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強化農民現代勞動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引導,抓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等。
關鍵詞:基層農村;五化問題;化解辦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23-02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確實調整了農村的生產關系,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我國農業高效有序發展,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糧食安全有了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快速建設,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基層農村出現的“五化”現象不容忽視,亟待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一、基層農村“五化”問題
(一)農村空殼化
目前部分農村的空殼化,不再僅僅是人去村空,已經擴展延伸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各領域。隨著城市化腳步的進一步加快,農村空殼化問題越來越突出。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進城務工,農村變成了以婦女、兒童、老人為主的社會。經過對鄂北某縣的三里鎮四廟村、四姑鎮北山村、新城鎮李河村的調查,三里鎮四廟村全家外出戶占調查所在灣組戶數的25%,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占67%;四姑鎮北山村全家外出戶占調查所在灣組戶數的31%,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占73%;新城鎮李河村全家外出戶占調查所在灣組戶數的41%,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占56%。而且留守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主要以照顧孩子上學的婦女為主,所占比例在80%左右。近年來,雖然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了不少農民返鄉創業,但是絕大部分人瞄準的是經濟作物、土地流轉和生態休閑農業,“非糧化”傾向比較嚴重。
(二)農民老齡化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由于受到年齡、經驗等要素的影響,農業勞動者對新技術、新品種接受比較緩慢,其綜合勞動素質技能下降,這些對農業增產增效都是極其不利的。《人民日報》曾指出: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占36%。而據媒體報道,中西部一些地區的農民都是50—70歲的老人[1]。從省市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狀來看,企業法人50、60后居多,70后不多,80、90后寥若晨星,青黃不接或者“后繼無人”都會嚴重影響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可以說,農民老齡化,會導致農業空洞化,甚至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造成農村嚴重的養老問題,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將會進一步弱化。
(三)農業副業化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并且國家對糧食收購有最低保護價,但是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過快,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價格上漲較快,而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加之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影響,這些都影響著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受農業比較效益的影響,當前農業逐步從家庭主業變成了家庭副業。以鄂北某縣為例,目前種植一畝地的水稻,不計農民勞動的投入,獲得的純收入也就五六百元。因此,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寧愿外出務工,或者干一天休一天,也不愿意成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農業生產成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副業。這對糧食安全乃至農業基礎地位都構成了新的挑戰。
(四)產業發展盲目化
有些基層政府為了展現自己的政績,加快推進當地農業產業化,既不顧及當地農業發展現實,也不考慮當地市場情況,盲目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目標和規模,這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不利的;有的基層政府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并未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一味地貪大求全,盲目地上馬一些不符合當地資源的大產業、大項目,最終造成了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2]。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除受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在局部范圍內還直接受到周邊樣板的影響,這容易導致一擁而上、盲目發展。無序的發展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物多價賤傷農。某些農產品的盲目規模化種植、無序化發展,最后在豐產之年卻不能豐收,讓農民們損失慘重。
(五)農村娛樂庸俗化
農村的長足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農村精神風貌的改進。相反,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娛樂庸俗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根據我們對鄂北農村娛樂情況的調查,農村娛樂項目中打麻將占48%,玩撲克牌占22%,看影視劇占20%,跳廣場舞占10%。可見農村的娛樂缺乏正確引導,健康的文化陣地逐漸受到侵擾。引導農民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娛樂氛圍,在當下的農村顯得尤為重要。農村文化娛樂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是新時期農民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體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農民文化娛樂問題,是基層農村非抓不可的一項基本工作。
二、解決基層農村“五化”問題的對策
基層農村“五化”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了從根本上緩解基層農村的“五化”現象,提高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夯實農業的基礎地位,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新時期對農民的思想引導
從當前來看,廣大農民對黨的農業、農村政策是擁護的,市場意識逐漸取代了小農經濟思想,開放發展的意識逐漸取代了保守思想,渴求平等的觀念逐漸取代了服從意識,科技興農意識逐漸取代了迷信意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覺性普遍提高[3]。但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已經適應了城市的生活,讓其放棄城市里的工作回去種地已不現實。要徹底改變現在青壯年勞動力思維中的“種地不掙錢”觀念,應該讓他們知道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地方政府應該引導新時期農民適度規模經營、錯位發展現代農業,保證他們科學管理、合理經營就有錢賺,從戰略上研究并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
(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要留住年輕人,改善農業生產的大環境是關鍵。可以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中低產田土改造、加大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加快推進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建設、統籌規模建設基礎設施等入手,為機械化、集約化農業生產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改變傳統農業“靠天收”的局面,減少農業自然風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鄂北農村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村修建了嶄新寬敞的村委會大樓,而有些村民小組卻還不通水泥路,因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將應急與謀遠相結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該全面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不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美麗鄉村的建設。深入解決農村環境問題,聯動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
(三)強化農民現代勞動技能培訓
農業勞動力的短缺,是一種結構性失衡,并不是絕對的,需要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加強相關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遏制農村勞動力失衡的趨勢,走出農村人才荒的困局。將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常規化,結合當地實際與特色,并根據當地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規劃,開展短期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解決農民當前的技術盲點問題。將標準化、專業化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制度化,由農、林、漁、牧、畜、科技等部門協同負責,指導農村相關組織和個體農民,開展如標準化、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等培訓。在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站、專門職業學校、農業局、科技局培訓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相關涉農培訓教育機構,改善教學及培訓條件,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四)加強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引導
總的來說,農村產業相對依然薄弱,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引導。一是要科學合理規劃,既要立足本地實際,又要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錯位發展,如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等,杜絕盲目跟風、一擁而上的現象;二是加強產業龍頭企業建設,做好產業整合、抱團取暖的大文章,一個鎮、一個縣或者一個地區的一個產業要培植好優勢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對內分工協作、規范生產,對外統一品牌、擴大影響、拓寬營銷渠道。地方政府要夯實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除了重點培植與合理布局優勢產業外,還須著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走組織化生產道路,增強市場競爭力。我國農業發展領域面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比較突出。對此現實困境,我國不少省份特別是發達地區把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有效載體,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連接[4]。
(五)抓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
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完善相關設施,強化陣地意識;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現有文化陣地的作用,改變“陣地建設紅紅火火,文化活動冷冷清清”的現狀,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基層農民群眾吸引到文化陣地上來。具體對策如下:一是多角度完善文化陣地建設整體統籌規劃,建好群眾文化廣場,辦好村級文體活動中心,如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等;二是多渠道籌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資金,構建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金為主、企業及群眾參與的投入機制;三是多類型建設農村文化活動陣地,結合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等活動加強健康文化的引導作用;四是多層次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讓更多的人愿意參與進來,人盡其才;五是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可以結合農時,開展農作物收獲評比、農民運動會等活動。
參考文獻:
[1]吳秋余.空心化農村如何“養活中國”?[N].人民日報,2012-03-20.
[2]龔開楠.關于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4(6):12-13.
[3]趙定東,朱俊瑞.當代新疆農民思想的動態性表現及影響因素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7-123.
[4]孫彩紅.論我國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地方政府職能——以開遠市政府引導農村產業發展為例[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