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宇+趙玉萍+賈建波
摘要:產教融合是高等院校與企業行業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結合淮陰工學院生物工程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重點從建設思路、內容及實踐措施及等方面討論產教融合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關鍵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82-02
產教融合是指高等院校和企業行業雙方基于自身發展需要,雙向發力、互動整合而融合為一體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1-2]。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需要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因而推動高等教育的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產教融合、特色辦學”的基本原則。《決定》中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3-4]。2014年,來自國內的100多所高校在河南駐馬店召開了以產教融合為發展主題的“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共同探討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之路。
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淮陰工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秉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積極探索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淮陰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為例,對產教融合可持續性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產教融合模式的建設思路
按照“產教融合、突出優勢、強化特色、創新模式、服務地方”的專業建設思路,淮陰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以蘇北及蘇中生物產業集群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為重點,構建了與生物產業集群需求對接、科研與教學互動、產教研相融合的協同培養機制,打造具有卓越工程實踐能力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搭建了一流的多元化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進一步完善了校企雙方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服務生物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產教融合的探索內容
產教融合的實質是生產與教育的一體化,是校企辦學的一種新型思路,即“生產中教學,教學中生產”,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為此,淮陰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的建設及人才培養體系緊貼地方經濟建設中生物集群產業的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及創新發展的需求,有效匯聚政府、企業和高校資源,切實推進將“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合二為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建立企業資源與學校的教育資源互換互利,學校教師與企業生產人員交叉任職的“校中廠”、“廠中校”的有效運作機制是實現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本專業緊密圍繞區域生物工程類、食品發酵類、生物制藥類、生物農業類、環境科學類等產業發展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剛性需求,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通過修訂校企人才培養方案,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實施企業現場教學、企業導師引領,四年實踐不斷線、頂崗實習等系列措施,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生產目標所要求的內容和時間,真正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由此強化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訓練,達到了學習過程工程化,工作過程學習化的培養目的,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和完整性的特點。
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名師引領,培育優秀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建設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培養引進、強化競爭、提升質量、優化結構”的原則,本專業培養和柔性引進了4名具有國際視野、成果卓著的“教學名師”、“千人計劃”及“長江學者”等國內、國際領軍人才及6名具有海外經歷或有工程背景的博士,提升了教師隊伍“博士化、工程化、國際化”水平。通過決策、協調、評估、激勵等一系列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組建、培育了有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緊跟學術前沿的教學團隊。
(二)牽手行業精英,提升教師隊伍實踐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著力強調把實踐教學放在突出位置。本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聘任在行業領域影響力大、工程實踐能力強的生物產業精英,如“產業教授”、“雙創人才”等作為兼職教授,將企業“搬進”課堂,將課堂開在企業。依托行業龍頭企業,不斷推進“百名博士進百企”活動,加強青年博士的“工程化”培訓,切實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學隊伍建設,鼓勵教師進企業“頂崗輪訓”,以彌補教師“工程化”知識結構的不足,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好了鋪墊。
(三)瞄準產業需求,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緊扣生物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力加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與改革。追蹤學科前沿,對接行業需求,以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作為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修訂的重要參考,構建適合于面向區域特色生物產業、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生物工程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如與生物制造行業聯合編寫面向生物類產業的特色教材,開發特色實踐課程,建成特色教學案例庫;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形成資源豐富、開放共享的立體化優質課程資源群;通過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教師科研項目及企業研發項目等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技術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四)協同共建,提升教學科研平臺建設
堅持產教深度融合,構筑國家、省、校三級育人平臺以及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技術成果應用單位和用人單位四位一體的多元化教學科研平臺,深度挖掘地方、區域企事業單位的有效資源,加強校內外協同培養與創新平臺和基地建設,完善開放共享的運行管理機制,形成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加強與知名生物制品、生物制藥企業如江蘇蘇酒集團、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及江蘇神華藥業有限公司等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發揮其在市場信息、生產科研設備、實訓場地等方面的優勢,接受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監控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量身定做”人才,滿足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特殊需求。
(五)建立評價監督機制,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圍繞產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過程,構建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學校、教師、企業、學生參與的多元化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強化行業的指導、評價與監督。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考核思想品德、基本知識理論、專業基礎知識等基本培養目標外,要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重點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及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產教融合模式的人才培養展望
在產教融合的有效運作下,通過完善教學、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培養模式及不斷改革和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可顯著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結構,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滿足現代生物制造產業集群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為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高校應用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為地方生物制造相關產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黃帥商,明蕊.“產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機制及其構建[J].高教學刊,2016,(6).
[2]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817(33).
[3]黃遠飛,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制度創新與啟示—基于廣州技工院校現代產業系的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2).
[4]馮子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探究[J].管理觀察,2016,613(14).
Exploration of the Bio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Under the View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 Case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
WANG Zhao-yu, ZHAO Yu-ping, JIA Jian-bo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closer integration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s industry and the momentous matrix for the applied and technical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 is discuss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local college mainly from the ideas and goals, contents and tasks and practical measures.
Key words: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pplied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