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無法解決畢業生和企業的供求關系,以此為契機現代學徒制已逐步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試圖以國家推進職業教育學徒制為邏輯起點,以了解中、西方現代學徒制特征為理論起點,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理論基礎,結合揚州地域特色,參考國內外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嘗試構建具有揚州地域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揚州地域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80-02
學徒制是古代社會實施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作為行會教育的主要形式興起于中世紀,后來隨著職業教育的日益發展壯大,學徒制逐步走向衰敗最終被職業教育所取代。現代學徒制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之后陸續在世界各國出現并逐步形成了與國情相符的不同形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現代學徒制尚處于起步、摸索、試點階段,如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而解決就業市場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
(一)傳統學徒制
傳統學徒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訓練方式。是指近代職業教育出現之前,在手工作坊或店鋪等工作場所內師傅在勞動過程中指導徒弟獲得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活動。傳統學徒制是學校教育出現之前人類知識和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二)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有別于傳統學徒制是由企業、學校、政府、行業等多方面共同推進的一項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對象不僅包括學生,也包括企業的員工。學習者從入學開始就具有以學徒為主的雙重身份,其作為“企業的人”享有“企業學徒”應有的權利與義務。
二、西方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國現代學徒制
(一)西方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國外學者通過研究將西方現代學徒制分為兩種不同的系統。
1.北歐系統:以“德國雙元制”為典型代表,在瑞士、奧地利等國被廣泛應用。這些國家注重學徒制的歷史傳承,在原有學徒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國家相關立法較為完善,企業參與的責任感與熱情較高,企業培訓強大,學徒制與全日制教育結構脫離,學習者具備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學校、企業分工合作、職責明確,社會認可度較高。
2.盎格魯一撒克遜系統:以英國為典型代表,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這些國家在傳統上更注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地位相對較低。現代學徒制的開展一般遵循企業“自愿自助”,企業對學徒制的態度比較負面,責任感較低,企業培訓相對較弱。但從上世紀末開始政府通過一些學徒制項目大力推動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將學徒制與全日制教學結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得現代學徒制有了巨大的發展,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參與度較高。
(二)中國現代學徒制
中國的現代學徒制現在已被視為國家發展戰略。在2014年8月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擇一批有條件、基礎好的地市、行業、骨干企業和職業院校作為教育部首批試點單位。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實施的范圍和規模,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
三、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學徒制體系構建
江蘇省作為全國職業教育大省,在“十三五”教育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逐步擴大現代學徒制試點,造就一批“現代魯班”和“大國工匠”群體。揚州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也應突破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自身地域相契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具體的方面進行探索嘗試。
(一)發揮政府的導向性,邀請優質企業主動參與到職業院校招生過程中來
政府作為企業和高校的橋梁,積極引導企業參與高校招生,給參與企業一定相關政策扶持。選擇關聯度高的專業與企業共同組建現代學徒制試點班,以點帶面。具體可以按照邀請相關企業→學校招生宣傳→企業招生宣講→合作企業參觀→提交申請→筆試、面試→體檢→確認錄用→組建現代學徒制班的流程進行。
(二)轉變傳統學生學習身份
從入學開始將原來單一的學生身份轉變為企業學徒和職業院校學生的雙重身份,確認學習者的學徒身份,是“企業的人”應該享有“企業學徒”應有的權利與義務,“學徒”身份應獲得的是津貼。
(三)明確企業、學院、學徒三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學徒與用人單位及學校簽訂培訓合同或協議,明確培訓目標、內容以及各自的職責承擔,建立相關合作保障機制,明確參與各方的合理利益及責任。
(四)突出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企業應是職業能力標準的主要訂制者,是學徒制培訓的主要場所,通過本專業的學徒制試點試行“以企業為主”的現代學徒制,使企業從“配角”轉為“主角”。
(五)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政府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條例,完善法律支撐體系。學校、用人單位共同起草相關文件,制定適合相關專業的《培訓條例》、《理論教學大綱》。企業、學校、學徒、行業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六)改變傳統教學場所
由單一的學校教學變為企業實踐教學加學校課堂教學。以企業為學徒制培訓的主要場所講解、演練學徒需要掌握的相關技能,以學校為學徒制培訓的輔助場所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按照企業對員工的職業能力要求,在實際工作情景下培養企業需要的真正人才。
(七)加強學院師資建設
構建由企業實訓教師和專業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形成雙導師制。企業實訓教師負責學徒在企業的實地技術的講解、傳授任務。專業教師負責理論教學內容的講授。對企業實訓教師及專業教師要定期考核、測評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
(八)完善現有教材
學校、企業共同規劃制定實訓教材以及符合企業需要的理論教學的教材。
(九)調整在校和在企業學習時間所占比例
增加學生在企業學習時間(初步設想占應占總學時的60%以上,具體按合作企業及學習情況而定。)
(十)完善人才評價標準體系,制定新的考核標準
政府、學校、用人單位根據揚州實際情況制訂同一行業的統一地方性標準。對學徒的考核應加入過程性評價,學徒只有在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組織的實踐技能考試和專業知識考試的基礎上符合過程性評價標準,才能順利獲得相關行業的資格證書。
綜上所述,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學徒等多方面共同攜手努力。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根據揚州經濟發展需求系統的規劃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不斷完善和加強相關組織保障、政策支持和監督檢查機制,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試點院校的示范性和輻射性,進而逐步增加試點規模、豐富培養形式、擴大試點范圍,才能不斷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符合企業、行業要求的高素質現代學徒。
參考文獻: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張振軍.多元化“學徒制研發室”校企合作機制的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
[4]李祥.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5]成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判斷、困境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02).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Yangzhou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XU Xing-hua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Abstract:As time changes,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original training mode to mee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and it is also unabl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graduates supply and the demands of the enterprise. So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romo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of understanding western modern apprenticeship characteristic,referencing training mode structure of countries,it attempts to build new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hich combined with Yangzhou region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yangzhou region characteristics;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personnel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