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朗讀能在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主動創設環境。它是多個器官參與的活動,它能促進對語篇的理解與記憶以致外語語感的構建。朗讀可增強學生的信心也有助于學生深入體會語言。
【關鍵詞】外語學習 朗讀 小組合作
日常的教學中朗讀管理保障措施尤為重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四人一組),確立組長,確定職責,定時匯報,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相互負責的“小組聯動”。
一、朗讀的概述
1.朗讀的必要性。在實際外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提倡“靜思默想”,還要大力倡導“書聲瑯瑯”。日常的教學中總是有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比如:“要增加詞匯量,要提高閱讀能力,要背誦課文,要……”我們通常的回答就是諸如此類這些要點。雖然這樣的回答沒有錯,但似乎又缺少一些必要且具體且可操作的措施。古人云:“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要通過反復的、有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朗讀來增強肌肉記憶,培養語感,養成良好經常性的朗讀習慣。
朗讀對外語學習有什么作用呢?它能調動多個器官的參與,促進理解與記憶:有利于促進聽力以及閱讀能力發展;有助于促進口語和寫作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外語語感的構建。朗讀中對所學的句型,文中的重要詞語、句組、段落、名言名句、優秀的英文小詩和短文等都可形成記憶。無疑朗讀是模仿的一種好范本。著名的語言學家許國璋教授自身的英語根基就在于啟蒙時的朗讀和背書。他說:“英文課重名篇朗讀,易懂之段即時讀即時背。只有讀,你才能獲得最大的實踐量。”北外教授劉承沛教授也說“朗讀和聽寫是學外語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基礎階段必須堅持,千萬不能因為現行各種英語測試不考這兩項而放棄。”
2.朗讀是主動創設語言環境的途徑與對記憶的促進作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是外語學習,不是第二語言學習。兩者的區別是什么呢?前者是在缺乏真實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有意識主動地學習和感知(learning),而后者是習得(acquisition)。外語學習是一種有意識地對目標語言本身的注意以期達到記憶和掌握其中的規則的學習過程;而習得則是一種下意識過程,是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下接受而來的過程。
其實,外語的學習特點包括知識與技能兩大部分,舉例來說就像開車一樣,只知道交通法則和如何啟動、如何換擋是開不好車的,必須在實際的環境下鍛煉你的綜合能力,即路況的預設判斷和預防的措施。這種綜合能力是在課堂或練車場是鍛煉不出來的。也就是說,語音、詞匯、語法是外語學習的知識基礎,語言的技能通常指的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些技能都需要在實際環境中鍛煉。
3.朗讀催生語感。朗讀重復率高了就產生了語感。語感也就是人對語言的一種直覺,一個死啃語法或者靠背詞典學習語言的人是永遠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是外語學習過程。很難做到用英語進行思維。所以,對于把英語當外語學習的人來說,語感顯得更加重要。比如朗讀一篇文章,讀得熟了,就可以自然地在朗讀過程中記住單詞,學會句型,習慣用語甚至語法的實際運用。這樣日積月累,語感就會逐漸增強,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果。
4.朗讀可增強學生的信心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一般情況下,英語成績不好的同學和不經常朗讀的學生,在朗讀時就會表現出一種怯生生的樣子,一個生詞就會讓他
(她)慌不擇路,如果仔細聽,你就會發現他(她)已將此單詞或結構作了弱化處理。語音語調與課文內容嚴重偏離。因為在他朗讀的時候其注意力只有顧及單詞讀音的時間,而沒有去體會和理解句子或語篇行文意義的能力。由此而會產生句子意群停頓不合理,出口的句子讓聽者不理解的問題。更談不上語音的悅耳效果了。這樣他(她)的自信何在?
二、如何管理高中外語教學的朗讀
1.如何進行監督和反饋——“小組聯動”。如果學生能將一個句子反復正確的朗讀,那么他(她)就一定掌握了這句話的結構,從而不必大傷腦筋地專門分析語法現象。我本人在外語教學中工作了三十多年,曾嘗試過很多種類的教學改革方式,但我認準的和不曾變過的方法只有一樣那就是朗讀,每天布置作業時里面必有朗讀,第一遍理解,第二遍熟悉,第三遍鞏固。每一篇文章如果能保證朗讀三遍就達到了對課文熟悉的基本要求。課上用 10分鐘齊聲朗讀單詞并專門檢查他們課文朗讀能引起他們對課文朗讀的重視。持續一段時間后,經學生反饋得知,他們記憶單詞的效果增強了,以前記住的單詞記憶持續時間更長了。在課上同樣篇幅的課文現在基本上只需點撥,學生就能基本掌握了。他們自己也意識到了朗讀課文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變得更加主動地朗讀課文。
朗讀中,由于多種原因,不敢大聲朗讀,部分學生會被邊緣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采取將學生分成小組(四人一組),定好組長,確立組員職責,定時匯報,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相互檢查,相互負責。我們把它稱作“小組聯動” 即一動皆動、一靜皆靜之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規范程度與小組的其它成員形成緊密的聯系,讓每一位學生自己接受其它組員和對別人具有幫助、提醒、督促的責任和權利。
2.朗讀的方法指導。朗讀時要有節奏。朗讀的速度要保持中速。告知同學們不是一味的快速就是流暢,而是要掌握好意群,有深度地朗讀。不能時快時慢,就像有節奏地敲打東西一樣,在掌握了一定朗讀規則后就能讓大腦對朗讀的節奏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比如,朗讀抒情散文時,可以想像自己就是作者,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去體驗作者的感受,然后深情地朗讀這些內容,效果會更佳。
總之,朗讀是一個不容忽視卻必須加強的環節。指導學生有意識,高效率地誦讀課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天津教育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