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娟
摘 要:耕地資源及其利用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有著特殊的使命。土地是國家和社會最大的資源和財富,是生產要素市場中價值最高的資產。土地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的一種資源。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社會里,人們往往只關心土地的經濟價值,而忘卻了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所固有的生態學意義。筆者結合本市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分析出發,提出了加強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耕地保護;可持續發展;制度改革
前言
在新《土地管理法》中,具體規定了耕地總量平衡、耕地的占補制度、基本農田保護等制度。但今后我們仍需要建設,需要占用耕地,因此要真正保護耕地必須解決好耕地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以促進我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各項環節問題之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其主要問題,因此本文僅就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討論。
1 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現狀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耕地作為土地保護的重中之重,對其保護更應該得到重視,給予其特殊的保護。根據我國國土資源部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除了這一問題之外,我國耕地資源還面臨如下幾點困境,第一,我國耕地現存面積不斷縮小,后備資源數量嚴重不足。第二,耕地使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第三,由于人們不科學的使用,造成了現存耕地資源質量逐漸變低。為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防治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對農用地的侵占,緩解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國家制訂了許多法律規范,調整土地使用關系,規范土地利用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各種違法使用土地的事件不斷發生,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一些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狀況仍有發生。那么,問題又出在何處?
首先,相關法律規定過于簡單,籠統,法律對相關行為的處罰力度過輕,急需進行修改,并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法律規范。關于耕地保護問題,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都有規定,主要集中在《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管理法》第36條第2款明確規定:“禁止占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礦、取土等”。通過對該條的梳理,我們似乎可以進行這樣的理解,嚴禁一切在耕地上進行建窯、建墳的行為,無論該所有者或使用者是否同意,而對在耕地上進行建房、挖沙、采石、采礦、取土的行為,只要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同意即可進行,因此,這款規定似乎就成了某些人隨意破壞耕地,取土買賣,這些本來是違法行為的“避風港”,導致了農村有大量的耕地被浪費與破壞。
其次,監督機制不健全,相關執法部門監督力度不夠,對破壞耕地進行違法建設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監督。我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按照“占多少,開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相同數量與質量的耕地,無條件開墾或開墾不符合規定的,有關單位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一定數量的耕地開墾費。這一制度為我國耕地保護提供了相關的法律依據,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自然資源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也導致的該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困難重重。此外,相關機關執法人員的不足以及其職業素質底下也是導致國家對土地尤其是耕地的監督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資源利用的同時,人們缺乏保護意識,仍然熱衷于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正確認識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無論是介紹土地買賣的“中間人”還是取土燒磚的單位、個人。抑或是有關村領導,在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之間,所有人都只看到了經濟利益,忽視了生態利益,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長遠的利益。經濟的發展與資源保護并不總是沖突的,那種經濟發展必須要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觀點已經受到廣泛的批評。
2 促進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文化保護
現行的政策、法律、法規屬于文化內容之一,屬硬性措施,具有表現的直觀性、方法的單純性、目的的明確性、效果的明顯性。健全我國法制建設,建立相關領域的法律制度,不斷擴大法律的調整范圍,細化相關法律規定,做到耕地保護有法可依。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制度也包含了有關耕地保護的內容,但其規定過于簡單,在實際操作中可能產生各種分歧,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因此,要想更好的調節耕地保護關系中各方主體的行為,應當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做到依法辦事,綜合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使我國的耕地保護工作不斷完善,不斷向前推進。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透明度的同時,也應該通過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呼喚,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自覺的形成一種保護耕地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
2.2 生態保護
耕地保護需要林地及綠色植被的防風固沙的保護,需要水域的滋養,需要山水相依所形成的適宜氣候。所以,保護耕地的現實意義還在于,保護耕地與其它地類的依存與制約的平衡關系。
2.3 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
2.3.1 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
更多地通過實施舊城改造,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增加城區容量,搞好城市規劃工作,堅持城市建設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則,利用市場機制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
2.3.2 改革現有不利城市化發展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發展城市化建設的政策,改革現有有關制度政策,以利于技術、資源和人才的流動。如改革城市戶籍制定。凡是基本上放棄農業生產、脫離農村,在城市做工、經商、經營企業,并成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來源;長期居住城市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長期租住房屋的農村居民,應該改變戶籍關系。變農村戶口為城市戶口,對于已獲城市戶口的原農村居民,脫離同土地,特別同耕地的直接聯系等。
2.3.3 宣傳保護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國土資源相關會議等契機,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和設立咨詢臺、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耕地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保護耕地意識。同時對各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及科室人員進行系統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意識,增強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觀念。
結束語
總之,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切入點,這恰恰為耕地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指明了方向,使得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機結合,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三統一”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健云.耕地資源法律保護制度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2]陳小軍,等.農村耕地法律制度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