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有效教學”就是指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隨著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有效教學的實現不僅是以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為目的,還是教學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體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是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追求的目標,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學中的效益問題。一節課的教學有沒有效益,就是看學生有無進步或是否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下面就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添加一些可控的操作活動,來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氛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的操作活動計劃都必須從學生這個主體出發來制定。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操作活動分為學生個體獨立操作與學生群體合作操作。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每一次的活動計劃中,對實際操作活動的獨立性、指導性、合作性的比重加以適當的調控。
比如說,教師在教學生認識各種平面圖形時,因為這一節的合作性不是很重要,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增加學生的獨立性,利用各種各樣形狀的卡紙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三角形等等。如果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就應該支持學生組隊進行探討,共同操作。例如,在“圓的認識”第二節課中,為了掌握“同圓或等圓的半徑長度都相等”的知識點,我們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用課件出示一組各種車輛的畫面,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自行車、三輪車、汽車、火車等車輛的輪子都是圓形的,而不做成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呢?”設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很快就能把學生的思想調整到學習狀態,使其思維活躍起來。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演示課件來驗證學生的猜想。通過演示和設問,將圓與正方形、長方形、橢圓進行對比學習,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數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興趣,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反之,學生若沒有積極的學習興趣,任何教學活動都不可能成功。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就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教材特點,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減法”時,用魔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同學們知道劉謙大哥嗎?他是做什么工作的?”生:“知道,他是表演魔術的。”“好,今天老師要學劉謙大哥給同學們表演一個魔術。”用右手給學生展示4枚1角硬幣。師:“小朋友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硬幣。”“有多少枚呢?”生:“4枚。”在黑板板書“(被減數)4”。請小朋友們注意觀察,用左右手捧著硬幣輕輕搖動,將3枚硬幣夾在左手,握著右手讓學生猜。師:“現在老師手里有幾枚硬幣呢?”生:“4枚、3枚、2枚。”當學生回答“1枚”后,給學生展示右手的1枚硬幣。板書“(減數)1”。師:“現在你們知道有多少枚不見了嗎?怎樣寫出算式?”學生回答后板書:4-1=3。魔術對小朋友來說是比較神秘的,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組織教學,輕松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身體力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一次平等的對話、一次平等的交流,就可能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建構一個生動活潑且富有個性的師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課堂情景,就會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一方面要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即在交往過程中承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所應該享有的權利,給予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主動發言、共同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實現生生之間的平等。
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四、注重有效課堂提問
教師是組織教學和引導教學的角色,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提問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教師要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具體掌握,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可過于寬泛和全面,這樣會導致學生不知所云。另外,在一個班級同時學習數學的孩子,其對數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受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影響和思維能力的阻礙。同一道題對于思維能力不同的學生來說,其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師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提問中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適度地進行提問。對于基礎的問題,教師要重點提問中等生和學困生,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教師可以提問優等生。所以,問題的困難程度又要具有適度性和針對性,讓學生能從以往的學習積累中找出一些線索來解決或者明白教師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學生的努力能夠獲得的知識。知識不能伸手即得,又不能離得太遠,跳起來也夠不著。舉個例子,教師可以在學生原來已經學習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最近發展區來設置一些新的問題,如:在講了圓柱體積之后,便可以借由圓柱體積作為依托,發展學生的思維,給他們講解圓錐的體積。圓柱與圓錐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似的地方,卻又不是一個能夠混淆的概念。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每個發展階段的認知差異性來提一些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操作問題,對于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多給他們安排一些游戲活動,而高年級的學生就需要了解知識的用處,便可以留給他們適當的家庭作業,讓他們幫助父母記賬,以及計劃日常開支都是不錯的方法。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千方百計搭建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自己只做這個平臺的一塊磚、一片瓦。課堂教學中要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機會留給學生,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這樣學生將學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王惠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彰顯現實性[J].科教文匯,2009.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