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摘要】生命化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它是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師生生命的體驗性、學生生命的發展性、教學活動的生成性、教學的交往互動性是生命化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生命化教學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來的,對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命化教學 生成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16-02
生命化教學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的新領域,本文以生命化教學的含義為基礎,對生命化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進行探討。
什么是生命化教學?有研究者作出如下界定,生命化教學是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豐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權利,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生命活力得以煥發,生命價值得以提升的過程。它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在使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個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生命都得以生成,實現完整人格的過程。
在對生命化教學有了初步認識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后,我對生命化教學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生命化教學是用我們生活所熟知的事物進行啟發式的教學,他不拘于傳統課堂的老師強制灌輸,學生被動吸收,而是使課堂鮮活起來,賦予生命的活力與意義,給學生創造愉悅輕松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書中的知識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也可以進行批判,最終把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內在的東西,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精神體驗。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師生生命的體驗性、學生生命的發展性、教學活動的生成性、教學的交往互動性三個基本特征。
一、師生生命的體驗性
生命對于我們十分珍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人之根本,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價值方面的問題。而生命化教學正是關注于學生和教師本體生命的意義,教學要把生活世界還給師生,把人格的塑造回歸于教學的本體,這是教學的根本所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生命中的職業歷程有一半是在課堂中度過,其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也在此顯現出來。
生命化教學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體驗,課堂教學要以師生生命體驗為目標。體驗是雙方生命生成的前提,體驗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認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領域,促進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學生要親身參與體驗,調動身體各部分感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知教材,去思考和理解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生命成長的需要。
二、學生生命的發展性
生命化教學尊重學生的生命意義及其價值,教學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生命力,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只重視學生認知的發展,而不是整體發展。生命化教學是一個充滿復雜性、開放性的師生生命發展過程,教學也不局限于線性邏輯,要允許漸進式、跳躍式邏輯的存在。教學需要教師有豐富、廣泛而又深刻的知識背景,也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允許批判性思維的存在,學生可以自己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在對一問題了解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我思考中實現生命的發展性。
三、教學活動的生成性
生命化教學提倡教學活動的生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的生成性。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制定預設性目標,也要考慮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目標是在活動中形成的,它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標,需要教師在頭腦中宏觀把握,并根據教學情境隨時調整。二是教學內容的生成性。教學內容不僅是書本上固定的知識,教師可以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與學生相互作用共同建構知識,讓學生體驗后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三是教學過程的生成性。生命化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狀態、條件等會隨時發生變化,教師要根據執行中途獲得的信息不斷修正和改變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在變動中引導著教學逐步走向深入。
四、教學的交往互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生命化教學所提倡的交往互動,不是教師的強制灌輸與學生的被動接受的單向交流關系,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的雙向交流關系。教學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通過理解和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過程。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自由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掙脫思維的禁錮,讓課堂鮮活起來,每人都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或任務而批評或無視,而是要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力,教師所要做的是激發他們的潛能,循循誘導,相信并不斷鼓勵他們。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價值,如讓學生珍惜生命,做思想的自由者,從多種角度看事物等,而不是僅僅為了中考和高考。
參考文獻:
[1] 袁維新.生命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 葛鶯芳.生命化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3] 馮建軍.論生命教育的要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
[4]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5] 田應海.讓學生生命得到發展的教學藝術[J].人民教育,2004.
[6] 李煒.從“預成論”到“生成論”[J].全球教育展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