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彌補了單篇閱讀教學的不足,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和青睞。本文闡述了圍繞議題選擇群文閱讀教學文本的策略。
【關鍵詞】群文閱讀 選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67-02
群文閱讀就是教師在有限的語文課堂時間內,呈現與某個議題相關的多篇文章,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立體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進行多方面的語言實踐。群文閱讀的過程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如何圍繞著議題選擇一組文本組建群文閱讀教學內容,考驗著教師的閱讀視野、閱讀品位以及閱讀教育理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作了一些嘗試。
一、圍繞同一主題進行選材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單元的課文都有一個主題,而且這些主題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滲透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選擇素材時,不妨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在整合教材的同時對教材進行補充,使學生對該單元的話題產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學習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不僅要學習本單元的《麗江古城》《桂林山水》《五彩池》等幾篇課文,同時還可以圍繞祖國美景這一主題進行素材搜集,補充《黃山記》《壺口瀑布》《石林》這3篇文章,引導學生閱讀賞析,感受我國河山之壯闊、風景之秀麗,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圍繞同一寫法進行選材
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生學語文,關鍵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那么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僅僅局限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字、詞、句、段的教與學,以及紛繁復雜的課文內容的分析,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這樣做得不償失。我們在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來選擇群文閱讀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的《倔強的小紅軍》時,補充《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諾貝爾》《李時珍夜宿古寺》這幾篇課文進行群文閱讀,比較它們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可以感知在描寫人物時,都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及神態的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現人物的品質。這樣從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去慢慢體會相同的寫人的方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寫作的思路,而且也增大了閱讀量,提高了閱讀效率。
三、圍繞同一體裁進行選材
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圍繞同一體裁的文章進行選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拓展其閱讀量,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時,補充同類型的一組文章《白蛇傳》《孟姜女》《九色鹿》,讓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特點、表達手法的類比中發現相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培養學生理解不同體裁之間的區別,以及同一體裁之間的聯系,努力提高在寫作中把握體裁的能力。所以說,以體裁為中心組建群文,在凸顯體裁特點上,通過求同與比異的閱讀方法,能夠比較明晰而高效地達到教學效果,這是單篇文章難以超越的功能。
四、圍繞同一人物進行選材
同一文學人物形象往往有許多方面的特征,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評價。對于文學界的大家,往往能夠通過人物形象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來推動主題的傳遞與挖掘。魯迅的作品《少年閏土》,刻畫了一個知識豐富、健康活潑、機智勇敢的農家少年形象,但這樣的閱讀體驗只是得到一個片面的閏土形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也比較單一。在學習完這篇文章之后,還可以引入《中年閏土》,讓學生從語言、外貌、動作的角度,讀出一個拘謹木訥、窮困潦倒的中年男子。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人物特點上的巨大反差,會給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為什么會是這樣?是什么改變了一個人?能夠產生這種閱讀思考與期待,是單篇文章所無法達到的。
當然,我們也能以作者為中心進行選文。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學風格,我們在選文時可以從教材選定的作者出發,對該作者的文章進行精心篩選,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對作家的認知更加豐滿。
總之,我們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應當圍繞課程的要求和標準,選文要目標明確,難易適度,切不可超越學生的理解閱讀能力,否則,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學生閱讀興趣,適得其反。選文、組文要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擴大閱讀面上著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素材。這樣,既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能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切實落實群文教學為閱讀教學服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