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思濱
【摘要】隨著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既有外語交際技能又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大受歡迎。大學英語是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其單一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應運而生,旨在進行課程改革,拓展大學英語課程的維度,滿足學生個性化和職業需求。結合課程與學生的時間和專業的矛盾,教師有必要對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的目標,對英語能力層次的要求,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思考,以提高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 微型通識課程 設置 思考
【課題項目】本論文是廣西民族大學兩項校級課題結題論文:《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項目編號2012XJ GB08);《外語環境下非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壯式英語研究》(項目編號2012MDZD017)。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92-02
“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是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創設的低于 30 課時、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設置的英語微型拓展課程。它與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無疑為整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注入新的活力,豐富課程內容,活躍學術空氣。并因其課時少,內容精,更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自主性,學生學習的選擇性,課程設計的靈活性;不失為改進傳統大學英語單一化、統一化、標準化的課程模式,改進“后中學時代”的英語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在設置開發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時,我們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思考一 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目標
“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肩負雙重特性,不僅是英語課程,而且是通識課程。就其英語課程本質來說,它具有大學英語課程的目標和特點;而就通識概念來看,它是在通識教育理念下設置的課程。其中以杜威、克爾和拜利為代表的進步實用主義的通識教育觀對我們的課程設置理念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它提倡知識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要和生活、職業和工作息息相關,主張通識課程對學生的生活有效用。而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林安梧主張大學應“以通識教養為體,以職業養成為用”。
思考二 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實際上也是知識的選擇,而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21 世紀是瞬息萬變的世紀,死記硬背得到的書本知識無法應付飛速變化的環境。如果學習只為了文憑和考試,沒有掌握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即便獲取了文憑和優異的成績,也不能說將來能夠跟上 21 世紀的節拍。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和有限的教育時空,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的知識內容選取至關重要。
融會貫通的能力——能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是現代職業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常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這個道理。不管現在學習什么專業,都不能保證在萬變的將來一定從事與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因此,知識的融會貫通為將來的職業轉跳和發展打下基礎。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宗旨。
思考三 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的改變,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言堂”和“填鴨式”,教師的講課和學生的聽課成為天經地義的默契配合。這在英語教學中是阻礙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美國是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之一,教學方式非常靈活多樣,師生在課堂上直截了當的溝通,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交流思想、學習知識的目的,而不是灌輸大量的知識給學生。思想的碰撞,擦出創造的火花,學生就在這種刨根問底的探究中培養了質疑的習慣,形成善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而具備科學的方法論素養,是現代職業人的核心素質之一。它能夠使人適應動態的生態環境,謀求更大的發展。美國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設置內容一新的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后,不防嘗試討論、演講、答疑、報告等方式達到對這些通識的掌握,促進英語說、寫這些弱勢技能的提高。不妨放下對學生是否學到知識的擔心,讓學生自己多練,實現英語能力的突破。
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以及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讓人感到計劃不如變化快。然而,萬變不離其中。大學英語微型通識課程只要抓住英語的本質和通識教育的理念來進行設置,順應時勢發展,那么,長期壓抑的英語運用技能也會有嶄露頭角的時候,找到屬于自己的春天。屆時,英語運用能力將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出一分力,添一分光。
參考資料:
[1]《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3)
[2]《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