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文
【摘要】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與民辦高校的轉型發展密切相關。本文淺析了當前四川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主要對策,以實現教師個體的發展與學校整體發展的融合。
【關鍵詞】民辦高校 教師評價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75-02
教師是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的主力軍,是教育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教師評價不僅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導向、監督、診斷、激勵和發展等多重功能,而且對學校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完善的教師評價對提高教師素質、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改進教師工作、優化教師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四川省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現狀
1.在評價目的上,重組織目標的實現,輕教師的發展
在現有高等教育體制下,民辦高校教師評價把組織目標排在首位是其必然選擇。高校為了體現國家意志,必須明確相應的辦學目標 ,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上也要與國家意志相適應,民辦高校也不例外,因此,所設計的制度體系也是為了大學整體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縮小與公辦高校的差距或實現差異化發展,增強后發優勢,努力提高民辦高校的知名度、美譽度,提升在各類高校排名中的位次,民辦高校也必然把學校發展的目標放在首位。
2.在評價內容上,重科研輕教學
眾所周知,我國高校的教師評價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取向。究其原因,其一是因為國家前一輪的高校水平評估的重研輕教的同質化傾向,其二是教師評價的功利化價值取向,其三是大學職能的演變而導致的教師職責的轉變[1]。民辦高校置身于我國的教育大環境下,必然受其影響。
3.在評價過程上,重評價結果,輕評價過程
我國現行的高校教師評價,在制定過程中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教師的參與,教師只是被動的“被評者”,這種只是通過考核來對教師施加壓力,沒有設身處地為教師著想,不是為了幫助教師的職業發展的決策方式,很難獲得教師的廣泛認同,也不能很好地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無形中也惡化了教師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
4.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上,重評價結果的使用,輕教師的自我完善
四川民辦高校教師評價在結果的使用上,一是重視教師物化的成果,忽視了對教師及組織運行的改善和調整。二是重視將評價結果運用在職務晉升、薪酬分配、評優評獎上,忽視了運用評價對教師提出改進的建議,幫助教師自我反思,查找問題,幫助教師明確努力的方向,并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
二、改進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對策初探
1.在評價目的上,努力實現教師個體發展與學校整體發展的融合
在設計教師評價制度時,既注重教師個體發展目標,又強調學校整體發展目標,學校整體發展目標以教師個體發展目標為基礎,努力實現教師個體目標與學校整體目標的協調統一。
2.在評價內容上,實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民辦高校是教學型高校,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民辦高校應根據這樣的辦學定位,確定適合本校的教師評價內容。其一是在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指標體系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的原則,根據應用型高校的設置標準和評估標準來設計學校的教師評價內容。其二是要配套建立與本校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相適應的獎勵制度,這些獎勵制度不僅要立足于“科研”,更要立足于“教學”。民辦高校教師評價不能因為教學而丟棄科研,也不能因為科研而放棄教師,最終實現教師“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3.在評價過程上,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教師評價過程應解決教師的“怎樣到那里”的問題,即要指出教師發展的步驟和方法,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糾偏的問題。教師評價的過程還應該解決“你到那里了嗎”,即通過教師評價的中期檢查,教師的反思,教師評價最后評價報告等,向教師反饋是否實現了最初的目標,并對下一階段目標進行調整。
4.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上,強調獎懲與教師發展相結合
建立健全評價結果的反饋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結果的獎懲和激勵導向功能,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自身利益聯系在一起,作為教師崗位聘任、職務晉升、薪酬分配、福利待遇、表彰獎勵的依據,給教師適當的評價壓力,激勵和約束教師的行為。
教師評價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當前民辦高校轉型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民辦高校要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解決好教師發展和高校發展的矛盾,鼓勵教師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通過教師評價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民辦高校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其志:《高校教師評價的若干矛盾問題》,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