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來講,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其發展與改革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衡的,所以要想真正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進行深入改革不僅僅要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考量,還必須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其實一直以來我國都在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通過改革的方式真正的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我國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始終沒有深入的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進行探索,因此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改革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 高等職業教育 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42-01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雖然一直以來都被社會輿論所誤解,但是其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近年來隨著對于人才的渴求度不斷提高,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客觀來看, 雖然這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有大幅提升,宣傳力度也加大不少,但從民眾輿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仍舊不及普通高等教育。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明顯的差距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教育體制本身的內容所決定,另一方面我國許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還未充分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一)定位不清。通過十來年的發展,高職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有些特色,但在教學形式與管理等方面卻依舊參照模仿本科院校,卻沒有發揮出高等職業教育應具有的實踐性、技術性優勢,致使高職學生理論知識不及本科院校,實踐能力粗淺不符社會需求,部分學生畢業之后達不到一技之長的本事,又沒有學歷支撐,最終只能淪落底層員工。
(二)師資隊伍建設不足。高等職業教育相較于本科教育來講,較大的薄弱點之一在于師資隊伍建設結構不合理,即便相對比較熱門的專業上也缺乏良好的師資力量配比,具有強實踐、高職稱的教師嚴重缺乏,各職業院校教師大多是本科學歷,畢業后馬上報考職業院校做教師,因本科不教授實踐知識,上班后自身實操水平參差不齊,甚至談不上企業實際工作經驗,教師能力薄弱,自然就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受限。
(三)經費投入不足。目前來說,我國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上的投入已有質的飛越,但還是遠不及本科教育,甚至于高等職業教育的預算內事業費僅為普通本科教育的九分之一,而這些錢大部分都用于高等職業院校的正常運轉,所以高職教育才出現高收低出的現象,雖然從現象上來看,大多職業教育的學費要遠比本科教育低,但是要想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這些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高職教育始終達不到基本的教育要求。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的產生原因
(一)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認識存在誤區。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傳授技能和知識有限導致許多學生面臨畢業就是失業的困頓狀態,使得家長和學生對高等職業教育形成了認知誤區。學校、家長、學生對高等職業教育都不夠重視,所以最終就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普通高等教育的“仿制品”,高不成、低不就,完全喪失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高等職業院校對教師的招聘力度不強。高等職業院校因為專業的原因,招聘的大多是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但在實踐能力方面都較為欠缺,而技能強、具有實踐經歷豐富的人都很難招進職業院校,如烹飪類急需教師,但大多有這些技能的人都沒有本科以上學歷等,或因學歷或因薪資等導致師資隊伍薄弱。再加上高職院校的管理制度松懈,招聘的教師并不完全是具備教師潛力而走上教師崗位,無論是從教學資質上還是從教學能力上都存在明顯欠缺。
(三)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重視不足。導致政府投入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主要還是由于政府對高職教育不夠重視,而不重視就導致投入少,投入少的結果就是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提升空間小,沒有能推進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的教學成效自然政府會不重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最終淪為本科教育的陪襯,飽受社會輿論的異議。
三、利益相關者參與邏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積極角色轉變,平衡各方利益。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利益相關者組織,要想在多方利益糾纏交錯的情況下來實現辦學模式改革首先就必須從經濟上滿足各方利益的需求,也就是要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學院的利益均衡性。而從最簡單的也是最基礎的利益團體學校、教師、學生這三者來看,學生繳納學費給學校,接受教師的教育,獲得在未來社會中得以謀生的知識、技術。學校通過學費收入向教師支付薪酬,教師通過教育學生、傳授學生技術技能來獲得學校所支付的薪酬,這樣三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就達成了緊密的聯系。所以切實的改變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至少要讓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利益相關者團體通過角色改變的方式讓各方經濟利益得到滿足。
首先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高等職業院校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且對教育質量嚴格把關,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學到用于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和知識。其次從教師的角度上來講,教師是高等職業教育價值的落實者,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對于學生的大部分責任實際上都是由教師來承擔的,包括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而且教師必須要付出與其薪酬相匹配的勞動,這樣才能夠保證學校的經濟利益和學生的經濟利益不受損。這樣就要求教師從教育者的角色轉變為管理者的角色,教育只是教師職責中的核心部分。
(二)加快制度改革,約束各方職責。通過角色的改變仍不能切實的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因為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中,學校、教師、學生只是最基本的利益團體,還會有在這個團體的外圍還有很多的利益相關者存在,如企業、民間團體等。所以要確定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就必須要重新梳理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相關管理部門要對學校管理的制度進行改革、學校要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以制度的約束力來制約各方利益相關者在獲得既得利益的同時承擔其應盡到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加大政府支持,提升教育質量。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來說,除了自籌資金,企業共建,學費收入等,政府的財政投入及政策偏重顯得更為重要,如政府可以選擇在師資力量上具有一定潛力,勇于創新探索,且教學風氣、教學成效較為顯著的高職院校進行大力支持,運用各種項目建設等使院校大膽嘗試辦學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養、建設實訓基地,讓實訓設備資源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教學和社會需求掛鉤,如引進師資更加靈活,基地建設更加企業化等,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
四、結束語
由于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交錯復雜,所以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并不是要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就沒有改革的必要性。相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中重要基礎,只有打破現有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夠更好的為我國社會的未來發展培養出更多的技術型、實踐型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宇.利益沖突與制度變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112.
[2]李國峰.利益論——關于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