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所以筆者認為拓展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教師要以開展拓展閱讀為契機,努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達成。
【關鍵詞】拓展閱讀 語文素養 達成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55-02
我國傳統的閱讀“滋養說”、葉圣陶先生語文教材觀、學習遷移說中“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的理論都強調了拓展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開展拓展閱讀為契機,努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達成。
一、營造拓展閱讀氛圍,促進學生讀書習慣的達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了保證閱讀質量,要訓練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
為此,我著力營造拓展閱讀氛圍,努力促進學生讀書習慣的達成。如在每學期開學在班上首先布置好精致多彩的讀書專欄,其中有激勵學生讀書的口號,如:“我讀書,我快樂”,“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一個好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實用、有創意的交流平臺,如“心靈橋”欄、“好書齊讀”欄等;有最具吸引力的評比欄,如“我是小書迷”、“讀書之星”、“背誦之星”等,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激勵中被激發。
我還在班上專門設立圖書角,琳瑯滿目的圖書可以讓孩子們隨時隨手可以享受文化大餐。每個圖書角都設計了響亮而動聽的名字,“智慧角”、“金鑰匙”、“品味臺”……每個名字都意蘊深刻,飽含著濃濃的書香,充分顯示了小書架的大作用。我還在班上經常開展“好書大家讀”、“美文齊欣賞”等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充分展示學生自主讀書的成果。
總之,我盡可能地營造讀書氛圍,為學生拓展閱讀提供全方位的準備,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了自覺讀書的良好習慣,對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課外閱讀引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達成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拓展閱讀是“減負”最佳手段的理論。他指出:“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是使課外閱讀落到實處,保證課外閱讀量與質的重要途徑。
如學習完語文出版社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23課《和時間賽跑》后,看到同學們意猶未盡的學習熱情,我借此契機出示《明日歌》作為拓展閱讀的補充材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品讀并談感受,學生在品讀和談感受中進一步知道了時間的重要性,而我還向學生推薦了《愛惜時間的愛因斯坦》和《擠時間學習》這兩篇與時間密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自覺參與課文閱讀的興趣,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
這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學語文,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語文學習講究“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由此可見,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預設,長期推薦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文章,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定能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整理拓展閱讀資料,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達成
新課標中也給我們提出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新課標的這一些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于語文學科學習了。而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戰士們對邱少云同志的崇敬和愛戴之情,更好的體會邱少云同志“嚴守紀律”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邱少云的資料(影像、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當學生再次閱讀到關于邱少云的作品時,就會更加通俗易懂。這也為學生今后的課外閱讀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由此可見,教師幫助、指導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體驗到自主閱讀的成功與喜悅,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達成。
四、拓展讀寫結合廣度,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達成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非得借助課本,課本閱讀只如鳥兒的一只翅膀,我們必須讓拓展閱讀的這另外一只翅膀豐滿堅硬起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如雄鷹在知識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從讀學寫,借讀練寫是閱讀理應承擔的一項任務,不管是課文閱讀還是拓展閱讀,教師都別忘了引導學生遷移練習。《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習作教學是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這就明示了習作方法指導應落實在閱讀教學上。如《海上日出》一課,作者是按時間順序,按照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特點來寫的。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授之以法,做好讀書遷移的訓練,要著重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引導學生體會海上日出的特點,弄清各個時間段的不同特點;二是引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閱讀時一定要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和過渡句。讓學生體會這些時間詞和過渡句能夠使文章層次清楚。學生在閱讀中抓住它就能正確理解課文,又能悟出寫作的方法來。這樣既開發了學生潛在的智力,又提高了寫作中的悟性水平。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了段落層次,就能體會出觀察順序和寫作特點,起到借鑒作用,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技能也在無形之中得到達成。
學生在讀中練寫,在寫中又加深了閱讀感悟,真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與所有的教學研究一樣,拓展閱讀的實踐研究同樣要講求有序、適度、高效,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