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摘要】文化學習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內容通過語言來體現。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英語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既要涵蓋英語國家文化,也要包括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然而,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失語現象頻繁出現在高中生中,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使他們感到很尷尬。因此,本文對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導入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 英語教學 引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79-01
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是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以英語語言知識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英語文化教學。另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再只是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和背景知識的傳授,還應該比較傳統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相同和差異之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文化差異有較高層次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中國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比重在日益增加。但是,長久以來英語教學中的教和學基本都是以外國文化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嚴重缺失。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倡導“雙向文化”導入。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目的語文化,又要加大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力度。讓學生在掌握外國文化的同時能夠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語言真正成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和橋梁。
二、傳統文化失語現狀
一方面,學生不能使用英語恰當地表達出本民族的文化,這嚴重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忽視傳統文化的輸入,容易導致作為交際主體的中國人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上存在困難,從叢教授(2000)把這個現象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比如,中國學生基本能夠用英語流利的表達出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面包和三明治。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卻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出一些富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飲食文化詞匯,比如筷子、饅頭、粥等。
另一方面,文化知識并未被納入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學生對其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學生輕視本國文化,過度崇洋媚外,部分學生偏執地認為西方的政治體系、文化觀念等是先進的,盲目貶低中國文化傳統。另外還有比部分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受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同時缺少有效的文化資源,難以表達清楚,由此導致許多學生既缺乏中國文化相關知識,又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三、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引入
1.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素質
作為一名教師,要從思想上面認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特別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楊叔子先生的這段話特別明確地說明人文精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至關重要。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這一理念并貫穿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擔當著雙重任務——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在英語教學中導入中華傳統文化,給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英語語言功底的同時,還需具備中西方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用英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學校也要切實地加強培訓和交流,給英語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進修的途徑與機會,促進和加強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另外,組織多樣性的實踐活動,使教師在參與中提升職業操守和綜合素質能力。中國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全面直觀的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擺正自己的文化觀念,并且要認真探索和鉆研外國文學中的文明成果,從而獲得外國文明的精華,讓自己具備全面的人文素質。
2.通過比較研究積極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學生從小都是生活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并且普通高中階段的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已經形成某種定勢,因此學生有時會以中國式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學習英語,導致內心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反過來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進程和效果。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英語教師缺乏比較意識。呂必松先生說過:“文化差異規律只有通過文化對比研究才能把它揭示出來。”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應該意識到文化間的差異客觀存在,并且是有規律可循的。文化比較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與英語文化之間的不同點,加深學生對兩種文化的認識和掌握,而且更有利于文化教學的針對性,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效率。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有對本民族的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兩個部分都了解,才能做到平等的充分的交流交際。所以,教師應該正確引導教學,在教學中適當的導入傳統文化。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所弘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與我國的并不完全一致,我們國家的文化更加提倡集體主義。所以,教師應該在解析不同文化和文學作品時的,除了讓學生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和人文精神以外,要正確引導學生分辨那些是符合我國文化,那些與我國文化不符。讓學生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又能意識到國家興盛,民族復興需要什么樣的人文精神。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的進行對中外文學的對比解析,讓學生直觀地賞析和評價中外文學,在理解外國文學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民族自豪感。
四、結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類型亦是飽滿多樣。在國際社會不斷交流合作的當下,要鞏固本國的國際地位,就必須向世界展示自己強大的文化底蘊,這也要求各國、各民族在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語言是文化交流溝通的必要工具,中國文化的輸出必然是要依托語言這個載體來傳遞的。英語是當下國與國之間交流合作的通用語,英語的學習早已在中國得到重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國家就統一開設英語課程。英語語言成為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梁,而建造這座橋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朱麗娜.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地位[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6).
[2]陳娟.探究高考英語改革下如何開展英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