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閩燕
摘 要: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對于語文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提高小學語文成績是教師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小學生的天性所誕生的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為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提供了新的途徑。
關鍵詞:故事教學;小學語文;語文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于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如何結合小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則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單純地進行知識講授往往也不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故事教學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能使學生很好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進而打造低年級段語文高效課堂。具體教學過程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把握課程要求
如果想開展新的教研途徑,對于所要教授的內容進行仔細研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只有在掌握內容的精髓之后,才能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探索與創新。教師通過仔細研讀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就能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整體的把握,在應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設計合理的課程,這樣在開展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課堂節奏,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故事教學設計逐步掌握所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二、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
在把握了教學內容的主旨,將教學內容融入故事教學的設計中時,教師需要借助教學方式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以實踐經驗為例,簡要說明需要注意的事項:
1.提高對話的能力
在故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故事教學設計中對于知識的應用與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多和學生一起交流,這樣通過故事教學就能改變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情況,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例如,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就會注意讓學生和我一起互動,在每節課的課堂故事教學設計上都加上對話設計的成分在里面。筆者在講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四季》的時候,就會首先給學生講解“春姑娘”等與四季相關的語文故事,然后將故事的主要情節提煉出來,總結對話,然后排練成課堂劇目(應用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將課本所講授的內容提煉為短對話,這樣就使課堂脫離了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情況,而是轉向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這樣在故事情景中學習知識是非常有效的。
2.故事教學的情景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光靠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以故事設立情景,讓學生融入故事教學所設立的情景中來,從而將其作為故事的參與者,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
如,筆者在講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馬過河》這一課程時,在實施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就結合故事設立了情景,讓學生作為故事的主角參與到故事中來應用語文:
開展這一部分教學的時候給學生講了《小馬過河》的簡要情節,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模擬過河”的故事情景,為此針對故事教學要達到什么目的,應該怎樣安排等等,事先制訂了一個嚴密的計劃。下面是課前預熱部分課程實錄:
(1)在上課前和學生一起布置教室,創設小馬過河的環境,使學生從心理上進入到小馬過河模擬的興奮狀態中。
(2)在課程將要開始時給學生分組,讓學生分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故事表演,并針對學生表演預先排練。
(3)在課前開始前兩分鐘在班上播放適合學生的音樂,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學生在課上學習的時候就會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課前預熱的效果。
3.給學生及時、合理的評價
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要給予合理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學生的天性,給予他們更多的認可與鼓勵,增加其自信心,這樣就能讓他們感到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很好地掌握語文知識。
例如,筆者在講授小學一年級《春天來了》的時候,在課上教授的過程中,還讓學生就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故事創作,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因為水平不同,創造出來故事也就不同,這個時候,筆者要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故事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情況與其主體性的色彩,這樣在對其進行指導的時候應該結合教材的主旨,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最后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積極合理的評價。這樣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就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打造低年級段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曙光.對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效的思考[J].文理導航(下旬),2016(2).
[2]袁素霞,胡慶玲.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華少年,2016(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