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 要: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加速學生數學知識網絡的構建,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培養其應用數學的能力,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體驗;生活化
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荷蘭教育家佛賴登塔爾曾說:“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
數學來自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數學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新一輪課程改革也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是,從具體實踐來看,一直存在著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脫離的問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應試能力和嚴謹性思維的培養,而忽視了數學與生活的應有聯系。小學數學教學應從課本中“走出來”,改變以往數學與生活脫節的現象。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實踐能夠帶給學生最為直觀的體驗,學生應當具備從生活中引出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加強數學教學生活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更新教育觀念,正確理解數學教學生活化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過于局限于課堂和書本,教學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從生活中尋找教育的材料、方法和工具。同時,使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傳授理論知識轉變為理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應當認真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深入挖掘教材,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備課,找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課時,要注重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進行分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上課后,作業的布置要注重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或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踐活動。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這既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使每個學生得到相應的數學發展。
二、挖掘、改造、整合教材,尋找數學生活化素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素材,在教學生活化的要求下,需要每一位教師進行挖掘、轉化和整合。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各種新版本的教材編寫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實踐的特點,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理念。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狀況,在處理教材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使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數學素養。
三、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加深數學理解
要推動數學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盡可給學生提供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探索知識的規則,從而內化數學知識。
玩是學生的天性,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引進“玩”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相遇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教室前后通過表演理解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等行程問題。除此之外,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動畫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并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
四、創設生活化情境,促進數學體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要注重提高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生活情境應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入手,并對學生提出一個新穎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清晰的方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實際生活。
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引用的生活狀況必須體現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引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指向數學教學目標,教師應注重生活情境與數學知識的關系,以及在生命主體的選擇上的合理性。現實生活是復雜的、繁瑣的,生活化情境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知識有其邏輯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在生活情境中,學生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方式獲取知識。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并不能完全寄托在生活情境中,并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有對應的生活背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用非數學語言教學,使學生數學理解的發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質符號的低級水平,反而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五、結語
數學與生活的雙向建構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意義。生活化的數學,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了解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但并不意味著生活就是數學。如果絕對地將數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反而會對數學學習形成不良影響,使教學效果與實際預想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