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
摘 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小學數字中通過活動高效地積累學習經驗的措施:通過組織動手操作活動,積累學習經驗;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積累學習經驗;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積累學習經驗。
關鍵詞:高效;學習經驗;動手操作活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可見,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活動積累學習經驗非常重要。數學教學應更加重視過程的教學,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積累數學學習經驗。以下從三個方面闡述小學數學中通過活動高效地積累學習經驗的措施。
一.通過組織動手操作活動,積累學習經驗
在教學低年級10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活動加深理解。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就獲得了擺小棒的學習經驗。在以后學習10以上的加減法或者其他內容時,都可以運用擺小棒的方式進行學習。
例如,認識正方形,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邊的特點,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這條邊與其他三條邊一樣長,說明四條邊一樣長。
再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學生對倍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等,讓學生理解倍數關系也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計算。
像這樣通過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積累了學習其他圖形特點的經驗。
二、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積累學習經驗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性學習,主要是以班級分組形式進行的主題型探究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獲得初步搜集、處理信息及小組合作及發現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經驗。從而激發學生對身邊事探究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初步了解和體驗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意識和動腦、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團結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健全的現代人格。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共同進步。
在統計與概率、空間與圖形這兩個領域的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式最能得到體現。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時,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大小不同、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空心圓柱體和圓錐體及一些沙,讓學生根據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有了研究目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學生用現有材料裝來倒去,通過動手、動腦、合作研究討論得出了結論。有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啟示,認為如果圓柱體、圓錐體等底等高,是用同樣材料做成的,他們的重量也應該是三倍的關系。
三、通過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積累學習經驗
綜合實踐活動是課內知識的應用與延伸,真正要把課內知識得以應用,體現數學知識的社會性、生活性,還要運用所學知識去研究我們的周圍,了解數學歷史。
比如,學生學習了認識方向和位置以及有關長度單位、比例等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走入旅游景點,通過實地測量、查詢訪問、查閱資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記錄下不同景點的相對位置方向及距離,并繪制出公園的簡單平面圖。
再如,可以開展“節約用水”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節約用水”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綜合實踐課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過量的計量、簡單統計及比例等知識,這部分內容的編排目的在于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認識日常生活中有關水資源浪費的問題,讓學生能從珍惜水資源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把節約用水內化為自己的行動,積累節約用水的方法,加強環保教育。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具體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布置學生搜集我國的水資源現狀,有條件的學生可以上網查詢。(2)觀察收集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用圖片或文字記錄下來。(3)學生分組用量杯測量一個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滴水量。(4)調查學校有幾個水龍頭漏水。(5)多媒體課件、相關教具學具(事前制作好的統計表)。通過這個綜合實踐活動,充分讓學生獲得動手實踐,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計算,把自己融入數學問題中,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經驗。
我相信通過以上三方面的活動,學生一定能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
參考文獻:
[1]楊紅忠.小學數學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5(4).
[2]鐘永輝.淺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J].中國民族教育,2010(Z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