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寬
摘 要:目前,我國專門從事數學邏輯思維教學的專項教師僅有一千余人,這意味著在我國的很多地區和學校都沒有數學邏輯思維教師。根據科學研究表明,邏輯思維能力是控制諸多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智力發展,而這一點正是學生提高自我能力的關鍵,尤其在數學這門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課程上,其邏輯思維的培養也顯得愈發重要。隨著“微課程”的穩健發展,將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融于微課程中進行教學也是目前熱門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微課
目前,小學生的年齡基本在6~13周歲之間,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此時的孩子大多數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并且逐漸向形式運算階段轉化,位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6~12周歲)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依舊需要來自外界的具體內容(圖像、聲音)作為他們的思考支撐。基于這一點,我們需要針對這一特定要求,制定一套特定的微課程教程,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小學生的數學教育需求。
一、微課程的設計與實例
1.微課程的設計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筆者挑選了小學數學課本(人教版)中關于圖形面積比較和計算的章節知識。相對于普通的“微課程”,筆者加入了更多的互動元素。其中在開課前,多了一些引導圖片,并且以卡通人物形象來充實其頁面背景,并配上活潑的音效加強渲染,提醒孩子應該集中注意力準備聽課。而在這一章的學習中,筆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了兩個村民在爭執誰的耕地面積大。在故事的結尾并沒有將故事徹底寫完,而是交由孩子來做判斷,繼而完成這個故事的講述。經過前兩個板塊的鋪墊,筆者通過將耕地抽象化為圖形,并且放入網格圖中,暗示和引導孩子通過圖形的分割和填補將不規則的圖形變化為規則圖形繼而做四則運算得出正確的結果。最后在多加上拓展頁面,引導學生自己在課下展開自我思考和相互討論,將所學的知識鞏固并且擴展。
2.微課程的實例
筆者將上述設計完整的微課視頻帶入本地的一所小學進行試驗調查。通過將兩個人數相當的班級作為本次的實驗對象,實驗組采用此次特制的微課視頻文件來作為學習材料。而另一個教學班則作為對照組,依舊采取傳統的講解式教學進行同一內容的教授。筆者通過分別聽課并記錄上課過程,大致結果如下:實驗組的孩子基本都能夠在電腦前完成高效率的學習,沒有人開小差,做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并且孩子對于這類全新的教學模式有著獨特的喜愛。無論是前排還是后排的孩子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并不受座位地域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結束后,很多學生依然意猶未盡,首先是對故事解決的成就感。其次是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課下依然相互討論所學內容的擴展習題,并且提出自己的邏輯分析。根據代課老師的反映,此類情況沒有見過。而在另一個教學班,在普通的講解式教學下,學生在開課后的15分鐘一部分學生開始走神分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學生越來越多,課程結束后,只有很少學生會向老師做出問題反饋。
二、相關微課程的發展策略
1.對比分析
事后經過對部分學生的談話,筆者了解到,傳統課堂下的學生,不愛聽課的理由有課程時間過長。其次是老師講解生硬枯燥,有些內容太過難懂(抽象)。這是大部分學生所反映的重點問題,這也導致了學生在課下失去學習興趣的真正原因。這也是阻礙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因素,相反,在特制微課程課件學習后的學生,基本全員都能參與其中,并且基本都能聽懂理解,孩子能夠在具體的圖片和視頻案例中了解到抽象的知識,繼而給予他們學習產生成果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對于孩子后續自主深入地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加強了知識的同化和延伸。這對于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的鍛煉有著巨大的作用。例如,孩子在正向運算“一加一等于二”后,能夠憑借自己的興趣,在課下自主地推導出“二減一等于一”的逆向運算。也就是數學邏輯思維中逆向思考的簡單表現。最后通過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興趣也會漸漸地變為思考習慣。而數學思維邏輯就在這樣每次課程結束后得到一定的訓練。
2.策略改進
由于筆者受限于個人的能力,沒有制作出相應的配套教案和學案。筆者堅信如果相關的任課老師能夠花時間與心思聯合制作出相應的教案學案,能夠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增強學習的目的性。讓微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設置隨堂的小練習,能夠讓任課老師及時把握現在的課堂學習狀況,以便快速地做出動態調整。最大限度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
通過本次調研和實地實驗,揭示了數學邏輯思維訓練在目前教育中的重要性,通過將微課程立足于數學邏輯思維訓練,一方面在提高學生知識吸收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數學邏輯思維和數學修養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最終成為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理想教學局面。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