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制定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終生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所以, 課堂教學中運用什么樣的策略指導并開展課堂教學, 對教學價值的體現,學生成長的方向, 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激發興趣;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27-01
1.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采取哪些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首先, 巧設導入語激趣。上課伊始, 教師應根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重難點, 設計一段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導人語引入新課,以激活學生學習動力, 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其次, 設計擂臺賽出情趣。小學生表現欲強, 愛爭強好勝, 喜歡受人夸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小學生這一年齡特點, 有意識地設計競賽題和競賽形式, 學生會興致盎然,熱情高漲, 學習空前活躍。如把基礎數學知識或口答題設計成搶答競賽形式, 把中等難度題設計成限時必答競賽形式, 把難度較大的題設計成小數奧賽形式, 讓學生以賽激趣, 以賽促學, 以賽提效。總之,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 選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手段, 不斷創新激趣方法,會使數學課趣味盎然, 高潮迭起; 會使學生在學中玩, 在玩中學, 學得有趣, 學得愉快, 學得輕松, 學得主動, 學得深刻。
2.寓教于樂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3.轉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于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么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的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4.實行民主教學,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雙邊活動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5.巧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事物、新觀點特別感興趣,喜歡優雅動聽的音樂,鮮艷奪目的色彩,美麗斑斕的圖畫。網絡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能夠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有效地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發揮多媒體教學優點的同時,教師要規避多媒體課件制作上的誤區。從全局上說,多媒體是教學的現代化手段,是一種教學工具,是為了輔助課堂教學的。在運用時,要擺正多媒體教學的位置,不能走極端,這樣才能巧用、創造性地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越性,真正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從具體課件制作的誤區上說有以下幾條。一是形式主義。教師由于缺乏信息技術素養,沒有很好地把教材內容、教學要求落實在課件上,造成了與教學的脫節,脫離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導致為了制作而制作,課件的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重點和難點,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二是課件制作內容追求外在的表現形式,花里胡哨,沒有求真務實。教師過于注重多媒體的感官表現,制作的像一部大片,確實很刺激,學生也被吸引了,但是卻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學生的思維被過多無用的信息感染,不像學知識,倒像看電影,學生從中沒有什么感悟,和學習聯系不起來。新穎、有趣的畫面反而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層思維活動,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三是多媒體課件完全取代板書,不分主次。有了多媒體,可以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教學也變得輕松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取代板書。板書是常規的教學手段,不同于課件的暫時的視覺停留,能把知識固定在黑板上,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并記錄生成性的問題,這些是多媒體所不具備的。
總之,實現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為關注人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寧.小學數學教學的新"四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3,(2).
[2] 盧志保.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
[3] 霍秀文.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課導入的有效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3,(2).
[4] 陳俊新.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方法[J].生活教育,2013,(2).
[5] 李軍.用積極語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時代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