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學琴
摘 要:音樂欣賞課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鑒于小學階段是學生音樂鑒賞品味和興趣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小學音樂鑒賞課上,教師要為學生準備一場聽覺盛宴,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美好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課;音樂素養
學生在小學階段進行系統的音樂欣賞極其重要,音樂欣賞課正是一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獨特的審美活動,上好音樂鑒賞課能夠促進學生綜合鑒賞能力的內涵式發展。結合日常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欣賞并非簡單地聽,要想實現音樂鑒賞音樂素養的提升,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的訓練與熏陶,絕非一蹴而就,所以音樂欣賞課要講究策略與藝術。從音樂欣賞的階段來講,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是低層次的審美活動,主要考查音樂的動聽和悅耳程度,透過旋律和節奏,學生可以對音樂進行更深層地欣賞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賞,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賞,將前兩個層面的音樂欣賞逐漸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樂欣賞課要在這三個層次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具體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內容。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的欣賞氛圍
對于音樂欣賞來說,音樂意境非常重要,生動的意境可以讓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不論是閉上眼睛大膽想象,還是寓情于景、聲情并茂,都能使音樂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優勢,滿足了音樂欣賞課的多種需要,它不僅可以提供音樂的欣賞,還可以提供視頻的播放,通過多種要素的聯合調動,讓原本有些單調的音樂欣賞課,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在選材方面,對于有影視劇作品出處的音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對于沒有具體來源的作品,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片段作為背景。單純的音樂欣賞與聲影結合的欣賞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配上背景的音樂會更顯真實,更容易引起傾聽者和樂曲本身的共鳴。
二、“聞聲起舞”,用肢體語言表現語言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能夠大膽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是提升音樂實踐性的重要表現。學生在聽到音樂之后,會隨著節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動作、搖擺、舞蹈,這些表現都是學生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進而產生的自然反應,音樂欣賞課應該充分運用學生的這種天性,讓學生能夠無拘無束自然地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更好地實現音樂欣賞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與音樂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鑒于音樂的節奏有快慢之分,聲音有強弱之分,音調有高低之分,通過這些極小的細節,學生能夠通過傾聽感受其中的差別,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音樂欣賞課的愉悅學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輕松實現了。
例如,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音樂作品,歌曲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蒙古歌曲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學生聽到悠揚的旋律之后會聞聲搖擺,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與歌曲所傳達的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形成了共鳴。
三、聽說結合,將音樂欣賞回歸到學生本身
音樂欣賞重在內涵,音樂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凝結了各種藝術表達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濃厚情感。音樂欣賞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的過程,從樂曲本身中收獲一定的感受、感悟,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放松,從歌曲中獲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賞課絕不能止步于欣賞,在學生結束音樂欣賞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來發表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看法,每個學生對同一個音樂作品的感受可能不盡相同。將“聽”與“說”相結合,實現“聽”與“說”的統一,能夠鼓勵學生“說”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思考。
在學生探討音樂欣賞感受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欣賞,如何對音樂作品中的情感進行感受,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和感想,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感受,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類型進行更廣泛地傾聽、欣賞、探索,將音樂欣賞課的深度和寬度進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上逐步實現個人鑒賞能力的提升,感受音樂的美好,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積累豐富的音樂鑒賞經驗,為將來更高難度的音樂欣賞活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范建燕.論小學音樂欣賞課的重要作用[J].學周刊,2015(9):218-218.
[2]馮彤彤,周友良,尹詩睿.視聽通感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