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樂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工不斷涌入城市,隨遷子女也不斷增加,造成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農村學校生源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本地學生和外來農民工子女評分天下的局面①。這類學校的教育教學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建設和發展。無疑,歷史教學承擔了重大的責任和擔當。要提高農村初級中學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則顯得尤為重要,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06-01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工不斷涌入城市,隨遷子女也不斷增加,造成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農村學校生源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本地學生和外來農民工子女評分天下的局面。這類學校的教育教學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建設和發展。無疑,歷史教學承擔了重大的責任和擔當。要提高農村初級中學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則顯得尤為重要,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克服和糾正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隊伍中幾種不正確的觀點
1.1 "副科"觀點。認為歷史學科是"副科",在學校教育的大家庭里是小弟弟,無足輕重,歷史成績差一點無關緊要。
1.2 "臨時"觀點。認為歷史非我專業,兼任歷史教學是暫時的,不想長期任教歷史學科。如語文教師兼任歷史教學,他欲當一名好的語文教師,不想當一名好的歷史教師。
1.3 "局外人"觀點。兼任女教師把自己列在歷史教研組之外,當作"局外人"。因此,很少參加教研組活動或備課組活動,既不愿聽課,又不愿積極評課。
1.4 "任務"觀點。認為歷史教學非我工作重心。歷史教學第標準第要求,只要走的進課堂、走得出課室就行。
上述各種不正確觀點的存在,不利于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作為歷史教師,無論是專職教師,還是改行、兼職教師,都應把歷史教學當作教育戰線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來抓,清除不正確的觀點,把精力傾注于歷史教學之中。
2.切實抓好農村歷史教學
搞好初中歷史教學,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歷史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是只更重要的。作為歷史教師,還應當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了解學生,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我認為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努力:
2.1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德國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誰要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因此,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十分重要。首先,教師要自尊自強自愛。要把中學歷史教學提到"為實現中國夢,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不能以自己是"搭頭教師"、"臨時教師"而自暴自棄,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認識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要加強業務進修,加強繼續教育。要倒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斟滿"一桶水"②。不具備一定的知識量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就不能熟練地駕馭教材,將教材設計的知識面挖掘到一定深度和廣度,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駕駛必須有計劃地學習與專業有關聯乃至其他學科的實際和報刊上發表的教材研究、教學研究文章。并結合自己教學時間合理汲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2.2 鉆研歷史課堂教學
(1)不搞"兩無"——無準備、無把握。我校歷史教研組提出"胸有成竹上講臺"、滿意地走進課堂,也滿意地走出課堂"的要求。要滿意地走進課堂,就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有十分的把握,即有滿意地教案。執行授課計劃,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吃透教材內容,突出重大難點,選擇最佳教法,整理好導學案,只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上講臺,滿意地走進課堂。
(2)克服"兩滿"-滿堂灌,滿堂空話,教師要防止照本宣讀或照課件宣科,以及唱獨腳戲等現象,避免滿堂灌,尤其要避免由"人灌輸"向"電腦灌輸"的轉變;同時由必須防止片面追求趣味的"故事"連篇以及討好學生,以求博得學生一笑的現象,避免"滿堂空"。
(3)力求"兩變"——熟課變生課備,生課變熟課講。必須打破一勞永逸的思想觀念,改變隨心所欲的教學態度。教師應當把立足點放在課堂教學中,向四十分鐘要效果。熟悉的課,即已上過多遍或多年的課,要當作生課來備,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生和時代的需要,不能一個教案或課件管幾年,這是誤人子弟。不熟悉的課,即由于教材內容的變動或較長時間不接觸的課,要把精力放在基本的技能技巧上,變成熟課來講。
(4)實現"兩常"——常教常新。為了實現這一點,就必須重視信息反饋。一方面,要自覺地搜查資料,注意同一學科的教學經驗,乃至其它學科有借鑒意義的教學方法,力求做到準確、新穎、可行;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學生的學習得失,如筆錄學生在作業、老師中出現的種種錯誤,進行試題難度估計與分析,積累已知難度值的題目等等,力求做到及時、靈敏、實用。教課要一遍一遍體會,一遍有一遍的提高,永無止境。
2.3 搞活第二課堂
(1)參觀教學。如結合本地區有利條件,組織學生參觀"康有為故居"、"桑基魚塘教育基地"、"三譚紀念館"。
(2)圖片展覽。主要是指課外搜集到的歷史圖片,選擇與教材有關聯的部分舉辦圖片展覽。如紀念鴉片戰爭170周年教學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打印有關圖片32幅,舉辦專題展覽。2016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組織了學生搜集圖片制作powerpoint或VCR向各班進行展播,收效甚好。
(3)演講活動。如結合有關鄉土歷史,開展"人人學鄉土歷史,講鄉土歷史"的演講活動。
(4)知識禁賽。舉辦過歷史學科改正錯別字比賽;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知識禁賽;"愛祖國、愛佛山、我為高明爭光彩"知識競賽。
(5)各班建立歷史手抄報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編輯出版。
歷史教育是我國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農村教育則是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薄弱環節,所以,提高農村的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和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歷史教育的的重視程度,無論從資金的投入,還是從歷史教師的培訓和引進,都要大力支持,只有這樣,農村的歷史教育才能成為愛國主義的橋頭堡,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2009年11月.湖南大學出版社 劉瀟《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分析——基于教育財政視角的歸因》
[2] 2001年8月中南大學出版社 孫俊三主編的《教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