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旦旺姆
摘要:小學音樂課是一門必修課,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端正思想,正確對待。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核心,注意課內、課外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和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必修課;教學計劃;小學音樂;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28-01
音樂是美好的,音樂是圣潔的,它表達人間的情感,凈化人們的心。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在優美的旋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下面就音樂課教學談本人的一些體會。
1.進行節奏訓練,培養音樂情趣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節奏性活動是他們喜歡的活動。針對這一點,一方面通過拍手,拍腿等動做來進行節奏訓練。另一方面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打擊樂器,引導他們在節奏的運用樂器演奏活動中感受節奏性活動的興趣和美感,培養他們對音樂節奏活動的感受力。表現力和興趣愛好。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創作欲望,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讓有舞蹈專長的學生上臺即興表演,讓節奏感強的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
2.在歌唱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
歌曲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生鍛煉少見識淺,所以他們往往想唱而又怕唱,那么怎樣激發學生歌唱的興趣和熱情呢?首先讓學生減輕身心負擔,引導學生用科學發聲方法進行輕唱,避免喊唱而造成嗓音過度疲勞。其次對歌曲認真分析,挖掘其含義,盡量用故事、等方法激發學生學唱歌的興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我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年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學《小小蠟筆》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編出很多優美的舞蹈動作。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小朋友們,多么歡喜,畫個圖畫比一比。畫小鳥,飛在藍天里,畫小草,長在春天里。你畫太陽,我畫國旗,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歌詞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因此,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并結合歌曲內容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教育。
3.豐富音樂實踐
在新課標里,一年級音樂課的內容設計是非常豐富的,一旦教師把握不好,課堂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所以教師應該抓住教材的這個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筆者認為,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是音樂課上最好的應用方式。筆者在課堂上貫穿游戲活動,融入他們,同他們一起去學習、去感受,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感悟傳遞給他們。如學唱一首歌突破難點是關鍵,因此,筆者為了避免生硬的傳統教學,借用了一些"奧爾夫"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節奏教學中,筆者用"杯子游戲"入手,用三種顏色的杯子代表不同的音符,分別是藍色的杯子代表"四分音符"唱"ta",躺下來代表它的延長拍;綠色的杯子代表"八分音符"唱"ti";粉色的杯子代表"附點"。然后進行節奏組合,以此來進行節奏學習,學生們對于這個游戲特別的喜歡,學得也特別扎實。因此,筆者在每節課的開始都和學生玩"杯子游戲",通過"比一比""念一念"等環節來鞏固節奏。
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入校還不識譜、不識字,因此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直觀教學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新教材里,筆者經常運用一些形象生動、簡潔明了的圖譜來創設輕松活潑、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音樂課不是負擔,而是同小伙伴們一起游戲、一起娛樂、一起學習的課。如一年級第一冊《小樹葉》中,圖譜依據歌詞的內容,采用小樹葉的圖形,展示音的高低,使歌曲旋律的走向一目了然。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解讀圖譜,使學生在主動探索、體驗中感受音樂蘊含的美。
多媒體的介入也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為視聽藝術,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動感,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萌生喜愛音樂,參與歌唱活動。
4.提升審美能力
小學音樂課堂內,音樂的意境存在于音樂教師的音樂表現和學生音樂審美體驗。如在《堆雪人》中,筆者大量采用意境教學,先從"談話導入"討論冬天,然后進行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下雪,感受雪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其中,使他們自然而然的通過下雪想到堆雪人。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接受知識的同時,筆者也把課本中心思想傳遞給學生。學生看到潔白無瑕的雪花飄落在地上的時候,歌聲也像雪花一樣優美輕巧,然后循序漸進地進行歌詞教學。不需要過多講解,只需用音樂告訴他們,從頭到尾讓學生感受雪天的純凈輕盈。最后,學生很享受這節課,主動地去學習,欣賞水平得到了鍛煉,歌唱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效果。由此可見,創設美好的意境是音樂課的核心。
藝術的啟蒙教學對學生是相當重要的。時間太早了,學生對生活的認知不夠,被動的填鴨式接受教學,無法有效地展現成果;時間晚了,學生的習慣養成,吸收知識的方式固定,再去學習會事倍功半,所以,正確的引導能促進學生全方面的成長,對于教師來說,教育學生是責任,是挑戰,也是榮譽。
5.運用多媒體,注重視聽同步
音樂作品在本質上是聽覺藝術。先聽后感,才能有所聯想、想象,進而才有聽眾審美的提高。因此,音樂欣賞的學習,必須通過"聽",通過反復的"聽",不只一般的感知的"聽",還要達到理性的"聽",甚至達到審美意義的"聽"。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先在"聽"上下工夫,讓學生能主動的被"聽"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這是音樂欣賞實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實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可謂音樂教學之"核武器",它集視、聽、唱、賞于一體,能全方位地滿足聽眾的感官刺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實現高標準的視聽同步。例如,欣賞《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時,由于歌曲意境較成人化,學生很難體會這種情緒,更別說引起共鳴了。在教學中若采用多媒體,當前奏響起時,畫面便展現出草原那蒼茫遼闊之美,還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強悍奔跑的駿馬,綠毯上星星點點的帳篷,在一輪紅日的映襯下,如詩如畫,再加上雄渾、嘹亮的歌聲,學生的情趣就會被牢牢地抓住,他們會被優美的旋律所吸引,為明朗的草原氣息所陶醉。在觀看畫面,聆聽音樂之中你就會一下子明白音樂表現的事物。當然,并非只有多媒體才可實現"視聽同步",錄像、投影儀、音響,只要組合得好,效果同樣不錯。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學習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馳騁想象的空間。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它通過音樂特有的方式來表現,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凄涼的情感,使人們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去體驗音樂中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造中逐步發展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