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序教學法是我們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初中階段的數學課堂中,以程序教學法的方式展開復習課,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們理清思維脈絡,挖掘知識之前的內在關系,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本文也就這點,展開了如下論述,提出了自己在復習課中的幾點觀點.
關鍵詞:初中數學;程序教學法;復習課教學
作者簡介:趙小鋒(1979-),男,江蘇南通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程序教學法是指依靠教學機器和程序教材,呈現學生的整個學習程序.其中既呈現問題的顯示和學生的反映,也將反映的正誤情況反饋給學生,是學習者進行個別學習的一種好方法.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具有基礎性、普及型和發展性的特征,它面向全體學生,是實現個人發展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和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在數學復習課堂上,如果從始至終統一復習,必定有一部分同學收獲甚微.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嘗試使用程序教學法,通過將內容劃分程度,以個體為單位測試,團隊合作補缺補漏進行針對每一個同學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一、復習內容劃分程度,引導學生各個擊破
復習課是對先前學習知識的梳理和鞏固,不僅僅是將學過的知識過一遍,而是要將這些知識進行歸納和整合,幫助學生們將某個板塊、某個單元的知識在分解的基礎上,進行更加優化的整合.在復習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將所需復習的知識劃分程度,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們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最后的沖刺學習.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后再進行深入的探究,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每個學習單位的內容都是學生能夠掌握的,教師引導學生各個擊破,能夠提高學生復習積極性.
例如,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這個單元的第三小節是進行“角”的介紹.這節課程設置中,每一個環節的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的,在新課教學中,教師按照課本順序進行教學,學生可能對于部分知識的理解存在盲點,不能完全掌握.那么在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將角的有關內容由易到難劃分程度,進行復習.如復習內容分為“簡單的度、分、秒換算”“角的比較和運算”、“余角和補角”.在每塊知識的復習后,配以1—2道經典習題全部共同解答,及時反饋結果,完成后進行下一版塊復習.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根據復習內容劃分程度,難度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各個擊破,有助于學生高效復習.另外,在這樣的分層設計中,那些跟不上進度的學生,獲得了第二次學習的機會,原本無趣的“炒冷飯”變得更加生動有效,能夠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測試以個體為單位,針對水平分層復習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傳統課堂上,要做到為每一個學生“量體裁衣”是不現實的.在程序教學法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手段,以個體為單位測試學生知識掌握水平,針對不同水平進行分層復習,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們都有機會“跳一跳”摘到復習的新成果.學生在完成每一個任務的時候,系統會及時給予反饋,學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選擇重新復習或者進入下一個環節.每一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測試結果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
例如,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勾股定理》,這個單元知識的學習包括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問題.每個學生對于每塊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復習的側重點也不同.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用程序教學法,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制作程序教材,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分別進行復習.對于勾股定理理解存在問題的同學,進入勾股定理模塊測試,通過測試題,系統能夠發現學生的學習障礙,進行有針對性知識復習,然后再次測試.測試通過之后,再根據個人掌握程度,選擇勾股定理的證明或者逆定理進行測試與復習.這樣以個體為單位進行測試,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量體裁衣”,能更有針對性地復習.另外,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具有選擇性的測試習題,讓學生們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有區別性的選擇.巧用信息技術與程序教學,能夠給我們的復習課帶來新的生機,原本抽象、枯燥、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清晰、有條理,學生們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了.
三、團體合作補缺補漏,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程序教學法強調個別學習,但是,個別學習只是程序教學法的一部分.如果只有個別學習,部分較為抽象的知識難點可能學生自己無法突破,會成為一個學習盲點.所以,在程序教學法中,除了個別學習,教師更要善于組織,在個別學習之后通過團隊合作,共同探討學習中出現的疑問,互相幫助,補缺補漏.在個別學習后的合作補缺補漏更有針對性,是更高效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大家共同進步.因此,在復習課堂中,我們要積極開展一些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活動,讓學生們在體驗學習、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有所得.我想,這樣的復習課堂,才能夠既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又符合我們的教學目標.
例如,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概率初步》,這個單元的復習中,教師通過劃分程度,引領學生模塊復習,也通過個體水平測試,有針對性復習.但是,學生對于這些概念的認識和使用,還存在一些盲點,這是教學機器和教學程序無法靈活變通解決的.作為補充,在程序教學法中,教師要安排團體合作,共同討論存在的問題,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師:在前面的復習中,我相信大部分同學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這單元的知識,有沒有同學還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解決?
生: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可以用一件事情發生的頻率來表示它的概率.
生:我覺得更確切地說,對一般的隨機事件,在大量重復試驗的基礎上,出現的頻率會浮動在一個固定值左右,我們把它叫做概率.
師:那么老師考考大家,如果說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是0.5,那么兩次中必定有一次會發生嗎?
生:并不是這樣的.概率是我們大量的重復試驗得到的頻率.我們用這個頻率去估算她的概率,大量重復試驗反映的規律并非在每一次試驗中都發生.
……
在這樣的一個團體討論的過程,能夠彌補程序性教學在個體教學中的不足,團體合作補缺補漏,在復習中合作學習進步.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新授課的教學,在新知識的呈現上絞盡腦計,更要重視復習課的構建與成效.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程序教學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能引領學生腳踏實地地開展復習學習,在“溫故”中“知新”,提高他們的自主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居逸云.數形結合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 初中數學教與學. 2015(08)
[2]韋金球.“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 廣西教育.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