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 要:音樂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承載著激發學生音樂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任。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逐步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是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都在深思的課題。情景教學法的出現,為音樂教師開展教學帶來了福音。對游戲情景、多媒體情景、表演情景這三種情景創設方法做簡單探索。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小學音樂;應用研究;游戲情景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和審美體驗相當有限,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即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是以現實生活中對應事物相似度作為標準的。情景教學法就是將音樂知識用適當的情景進行導入,使抽象復雜的音樂知識具體形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一、游戲情景
小學生年紀小,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可以順應學生這一心理,在音樂課堂上創設游戲情景,寓教于樂,促使學生在游戲中體會歌曲情緒,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審美活動的興趣。
以三年級《頑皮的小杜鵑》為例,本首作品基調歡快輕松,用音樂要素塑造了一只頑皮的杜鵑鳥形象,學生應當在“咕咕”的發聲練習中唱出歡快之情。在歌聲處理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捉迷藏游戲:教師將六個號碼編號為“1、2、3、4、5、6”,悄悄交給六位學生,并告訴他們,手中的編號代表他們要唱第幾個“咕咕”。在合唱過程中,唱到第一個“咕咕”時,其余學生停下來,聆聽拿到編號1的學生發聲,并猜測是“哪只杜鵑”在唱。找第二只、第三只“杜鵑”時,全班從頭唱,正確找出“杜鵑”同學,將杜鵑頭飾交給唱“咕咕”的學生,直到全部找出“六只杜鵑”為止。
在捉迷藏游戲參與過程中,學生需要控制聲音,一邊輕聲唱一遍聆聽,這樣才能找出發聲的同學。杜鵑頑皮的形象和學生好奇愛玩的心理相契合,通過這種游戲方式,學生對聲音的敏感度得到了提升,同時提高了注意力,這對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大有裨益。
二、多媒體情景
多媒體教學是情景創設最普遍的手段之一,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圖片、視頻、音頻,能使音畫同步、音詞同出,這不僅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還展現了更為豐富的課程內容,可謂一舉多得。
在《頑皮的小杜鵑》一課教學過程中,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沒有見過杜鵑,也不知道杜鵑的叫聲是什么樣的。教師在導入時可以播放一段杜鵑在樹叢、河邊飛翔、覓食的視頻,并通過觀看圖片、聽杜鵑鳥的叫聲來幫助學生了解杜鵑。通過前期的認識,學生對杜鵑有了初步了解,當唱到“聽見杜鵑在歌唱,咕咕;我到樹叢去尋找,咕咕;杜鵑飛到小河旁,咕咕”歌詞時,他們更能理解杜鵑頑皮的形象。
現代多媒體技術對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可謂是大功一件,但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清醒認識到:應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仍然要把握適度與適量的問題,萬不可為了創新而創新,亂用、濫用、誤用多媒體,那樣只會弄巧成拙,分散學生注意力,無益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教師設計課件時,應當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用簡潔、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學生依舊是無意注意占據思維主導,容易受到新鮮運動事物的干擾,因此,除非是教學必要,否則教師應當盡量避免使用視頻、動圖。
三、表演情景
“音、體、美是一家”,音樂的表達性決定了音樂需要一種載體來實現它的詮釋。歌唱表演、器樂演奏、歌劇、音樂小品是較為常見的音樂表現形式,教師在組織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積極開展這些音樂表演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詮釋與演繹,完成對音樂作品的體驗。
以《采山》這首歌曲教學為例,這首歌曲用歡快輕松的曲調描繪了一位山間小姑娘采山時的快樂景象,學習歌曲時,學生可自由結合成4人小組,一位學生演唱,其余三位學生扮演小姑娘這一角色。隨著音樂節奏歡快響起,“小姑娘”要跟隨歌聲,演繹采山這一場景。小組之間可以互相打分,看看哪組配合得最默契、哪位同學的歌聲最動聽、哪位同學最生動形象展現了小姑娘采蘑菇、與蝴蝶嬉戲的歡快場景。表演獲得一致認可的那一組,教師可以適當給予鼓勵和獎勵,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表演活動中。
在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音樂經驗與情感體驗是最直接、豐富的,這對于學生掌握音樂相關知識技能、領悟音樂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用表演的方式演繹音樂作品,學生在記憶歌詞的同時,也體會了人物內心的情感活動,課堂氣氛被推到高潮,躍躍欲試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實現了教學目的。
加強對小學音樂課堂情景教學法應用的研究,是實現音樂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本身就是一門需要理解意境的藝術,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自然貼切的場景,可以幫助學生在原有音樂認識理論基礎上得到更深層次的拓展。本文是筆者對小學音樂課堂情景教學法應用的一些粗淺嘗試,如何進一步推進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依舊需要諸位教學同行的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蒙桂生.從了解價值入手,讓學生愛上音樂課[J].基礎教育研究,2011(14).
[2]馬婧.淺談音樂課實施創新教學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