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美育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小學階段,美術作為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予以重視。但現在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等,使得教學內容顯得枯燥無味,降低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改變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問題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小學美術;多樣化;措施
一、美術教學環境多樣化
教學環境的創設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開端,美術教學需要開放充滿活力與創造性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一堂成功的美術課應當是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美術課堂,發揮想象、美感熏陶、積極創新、大膽發揮,同時教師也能利用合適的教學環境來發揮相應的主導作用,進而讓師生都能得到相應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我們要創建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不要拘泥于教室。利用多樣化的環境,把美術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美術發揮于生活中的日常環境,融入日常生活,教室、操場、大自然都可以是學習的場地、學習的內容。給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境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比高低”時,為了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筆者在進行教學環境創設時,分成兩個部分進行:一個是硬件環境即設施設備、教具的多樣化;一個是軟件環境,即注重課堂氣氛的把握。在進行這堂課之前,筆者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讓他們盡量每個人帶一張照片,不論什么內容。筆者準備了“比高低”圖畫的PPT便于學生直觀觀察。在進行這堂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拿出照片來說說自己照片里的高矮事物或者是互相找哪些事物、人物比較高,哪些比較低,進而出示PPT,讓學生進一步來探討教材,提問有哪些動物,它們的照片又是誰高誰低,進而進入下一步的學習。在講解完相應內容后,筆者讓他們自由組合,倆倆結合站著或者坐著,其他的小伙伴可以畫他們,主要觀察誰高誰低,怎么表現出來,課后在操場或回家路上觀察周圍的事物,看看哪些高哪些低,以便下次分享。整堂課一直處于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從學生自身出發,不再把學生固定在座位上,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摒棄傳統的直接出示教材的講解方法,效果較好。
二、美術教學方式多樣化
之前的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是以教材為準,雖然忠于教材但是卻并未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學生對這些內容不感興趣,對美術課失去興趣。新課改要求,我們應當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摒棄傳統教師絕對權威的思想,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師生平等,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合作對話型。教學方式多樣化不僅僅是指教師要轉變師生關系重構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如,在學習《形與色》時,首先我用情境導入法,通過提問導入:“同學們,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顏色,你們能立馬說出自己穿的衣服的顏色嗎?”“黑色。”“紅色。”“藍色。”“白色。”……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那你周圍的伙伴呢?你最喜歡什么顏色?”“他穿的黑色,一身都是黑的。”“我最喜歡藍色,像大海那樣的藍
色。”……“那今天我們就來描繪出每個人最喜歡的顏色,大海的藍、云朵的白、玫瑰的紅,都可以,同學們愿意學嗎?”“愿意!”大家都積極地回答到。接著又用小組討論法學習了形狀以及這些形狀組合可以變成什么事物或者動物,同時在上色時讓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中,真正實現了有效課堂,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與教師都得到充分發展,既尊重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美術評價方式多樣化
傳統美術評價最終以作品的“優秀”程度來評價,甚至還要像語數外一樣用分數來評價學生的作品。把學生的美術作品當成跟語數外這些科目來用分數評價是最大的錯誤,為了進行分數評價,許多教師會布置教材上的某幅圖給學生當成作業完成,圖要畫得一樣、構圖位置要一樣、顏色必須一樣,如果都一樣就可以是高分,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是低分。這樣的評價方式造成學生把一門美育陶冶課當成了作業來應付。因此要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要改變美術作品的評價方式,杜絕用分數來評價。
總之,小學美術教學是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其他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并與其他能力如智育、德育等相互協調發展。我們應該積極探索美術的多樣化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志燕.小學美術多樣化教學方法研究[J].新課程(上),2016(2).
[2]楊開慶.小學美術的多樣化作業設計淺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