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摘 要:在英語學習中,語法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學好英語的前提就是掌握語法的使用方法和語法規(guī)范。只有掌握了語法,英語的學習才能夠更加順利,由此可見英語語法的重要性。但是語法學習不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開端,如何把握好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法;問題探究
在英語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側重點偏移的情況,而且會出現(xiàn)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的狀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在教學方法上出現(xiàn)了問題,加之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成長發(fā)育的時期,心理和生理都未發(fā)育完全,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結合小學生成長的特點。
一、當前小學英語語法的教學現(xiàn)狀
在以往甚至現(xiàn)在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可能在大多數(shù)的教學中對語法的定位是錯誤的,語法在英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語法肯定不是最重要的。英語語法的教學相對來說比較枯燥,而且知識也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一個適合的傳授方式的話,他們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在教學課程中卻又存在語法的教學,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都不知道應該怎么進行教學,語法這一部分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在英語整體教學中的究竟應該把語法教學放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這些都是影響英語教學的關鍵問題。
二、目前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于英語語法教學不重視
語法教學在英語的教學大綱中要求是比較低的,所以在大多數(shù)老師看來語法教學是不重要的,在教學中也是一筆帶過。英語教學只注重英語的聽、說、讀、寫,忽視了語法的教學,所以學生在英語表達上總是會出現(xiàn)許多的錯誤,很多學生寫出的英語作文根本讀不通,完全不知所云。
2.注重結構化的知識講解,實踐較少
在英語教學中,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對知識都是采取一些特定的講授方法,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導致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教學效率比較低。學生對于語法知識都是死記硬背,不能靈活地理解和應用,更不會在合適的時候去運用這些語法知識。
3.語法規(guī)則與實際的應用習慣是相互割裂的
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大多只是對語法規(guī)則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講解。學生的死記硬背與實際的應用沒有系統(tǒng)地關聯(lián)起來。所以,學生即使背會了這些所謂的語法規(guī)則,也不見得會運用到實際的語境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在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的負擔,致使學生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沒有相對應的收獲。
4.語法教學死板,學生積極性減弱
語法教學都是比較枯燥無味的,而且由于小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成長時期,對一切充滿好奇,如果選對了教學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的,由于語法的枯燥無味、抽象,對于還未定性的小學生來說,也許并不能堅持長時間的學習。如果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就會產(chǎn)生抵觸心
理,一旦對英語學習有了抵觸情緒之后,在之后的英語學習中也就沒有了興趣。
三、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技巧
1.教學情景化
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小的情景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對話。當然,在對話中老師要設置好語法的應用,比如單數(shù)與復數(shù)如何使用,讓學生在對話中自己體會用法的不同之
處。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不僅能夠參與到課堂中,而且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些語法的不同之處。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解決教師在語法教學上的困難。
2.運用歸納法把語法進行歸類整理
老師在講解語法的時候應該有一套系統(tǒng)的講法,最好就是把語法知識進行歸納,把同一類別的放在一起,便于學生記憶。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板書的方式進行教學。當然,板書也是需要分類、歸納整理的,讓學生看得一目了然,理解起來更加方便。
3.圖表法讓語法學習更加直觀
學生對于抽象的語法教學,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為了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可以通過列圖表的方式來列舉一些詞之間的差別,通過圖表顯示,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這些不同之處,掌握起來更加簡單。
4.開展趣味課堂
小學生學習的動力大多數(shù)都是來自于興趣。一旦對這門課程產(chǎn)生興趣,學習起來不管多辛苦都會努力的。所以,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開展趣味課堂、增強英語語法教學的趣味性是一個非常簡單、直接的方式。例如,現(xiàn)在有一個很火的游戲叫做“你畫我猜”,老師可以寫一些動物或者事物的卡片,選擇兩個同學,一個抽取卡片進行表演,讓另一個學生來猜。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課堂非常有趣,學習的勁頭也就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明敏,吳金洪.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9):192-193.
[2]繆瑜萍.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xiàn)狀和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