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加求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時代。這個時代對于一個人自學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作為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重要學科——數學,自然也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上了日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想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要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展開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自學;預習;問題;小組
素質教育的精髓之處便在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也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自主學習,即學生能夠自覺、積極、獨立地學習,表現的是學習的能動性。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要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向。下面,筆者從讓學生預習、以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數學知識三個方面,討論提高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
策略。
一、學生預習
現在很多師生都忽視了預習的重要性,很多教師即使提前布置了預習任務,也很少檢查學生的預習結果。而小學生由于自制力較差、預習方法不當等原因,預習效率十分低下,再加上教師對預習的輕視,使學生開始漸漸應付預習任務。這就無法讓學生提前了解新知識的教學重點,使得任何知識的獲得都必須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低下,教學效率也不高。教師必須要指導學生開展正確的預習活動,使他們在長期的預習中,摸索出學習數學的規律,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真正促進思維發展。在實際教學中,在每一課結束之后、新知識教學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復習舊知、預習新知。但是,我發現每次我就簡單的新知進行提問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說出問題的答案。比如,在《認識除法》一課時,我提問除法含義時,大部分學生都沉默了。顯然,學生并沒有預習新課。為了改變這個問題,讓學生真正重視預習,在每次留出預習任務之后,我會布置一些簡單的題目,比如關于具體數學概念的填空題、最基本的計算題等,讓學生依據預習要求完成練習。慢慢地,學生也了解到預習的重要性,都開始重視預習。
二、以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句古語指出了學習的兩大重點,一是思,一是疑。學生必須要懂得思考、懂得質疑,才能夠真正學會數學,也才能讓自學發揮功效。“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用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已經養成了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習慣,但是課堂效率一直比較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考慮問題的難度是否適中、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等。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最好使用一些探究性、難度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且學生通過思考、實踐等自學活動能夠得出答案的問題,真正發揮提問的教育作用。在《分米和毫米》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一把直尺和一把米尺,然后讓學生測量數學教材的長度。在這個測量活動開始之前,我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請你們根據測量結果,推測分米與毫米的進位制是什么?”這個問題建立在學生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但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所以它能夠調動學生的思考興趣。
三、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隨著“地球村”的發展,人們的聯系愈加緊密,人們的交流與合作也愈加頻繁,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團隊合作的技巧,并且懂得為團隊服務,在團隊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華。因此,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分米和毫米》一課中,在讓學生獨立測量并推測分米與毫米的換算規律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探究。每個學生都在小組中描述自己的測量過程與推測依據,如果出現異議,可以小組對此進行討論,最終求同存異,總結小組觀點。
總之,教師應轉變傳統的師生觀念,“先學后教”。全體師生必須要重視預習活動,讓學生掌握預習的科學方法,并在預習中提高自學能力;教師要以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自學興趣;教師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探究與小組探究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多種自學方式探究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并在此過程中,在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瑞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2(4).
[2]夏青峰.自主學習方式對小學生數學成績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