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摘 要:作業是師生互動從課內到課外延伸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改革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方式是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舉,以小學中年級段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為例,簡要分析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具體改革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批改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時期,這一階段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情感與數學興趣的關鍵。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課后作業布置的不科學,導致學生對數學心生厭倦,產生畏懼心理。為了促使學習積極性的進一步調動,非常有必要開展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教學改革。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
1.分層布置
新課標強調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主張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動輒幾十人的大班背景下的數學作業布置很難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班上有幾十名學生,必然有學生接受能力較強,必然也有學生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如果所有學生都以同一套標準完成作業,多樣化學習需求必然難以滿足。
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按照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三個層次分別布置不同的作業。以三年級上冊第一課《混合運算》教學為例,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分別布置A、B、C三個層次的作業:
(1)優等生完成A層次作業,比如:亮亮在做一道乘法試題時,把101錯看成110,結果比正確的積大了72,正確的積是多少?
(2)中等生完成B層次作業,比如:操場長180米,寬80米,東東沿操場跑了3圈半,跑了多少米?
(3)后進生完成C層次作業,比如:61+12×5= 。
中等生、后進生在完成各自作業的基礎之上,可以嘗試更高層次的作業,具體以作業完成質量決定。這種分層作業布置,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完成作業,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這一教育理念。
2.開放布置
課程目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應當幫助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思想和方法,使得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提高創新精神,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對當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教師布置作業的基本目的是期望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提高解題能力,只要學生能夠獲得正確答案,就算過關。這種作業布置方式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思考不靈活,無益于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教師應當布置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者條件不完備的開放性數學作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創新意識,促使他們養成敢于假設、善于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比如答案不唯一的數學作業,三年級下冊第五課《面積》教學結束之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將一個正方形任意切一刀,余下的是什么圖形?它的面積有什么變化?
比如條件不完善的作業,《混合運算》教學結束之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下圖標有6個條件,請分別選取其中3個條件并提出一個問題,列出先乘除后加減的綜合算式,比比誰列出的算式最多。
3.實踐布置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數學來源于生活,理當回歸生活,學生之所以將作業當成一種負擔,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從作業完成過程中獲得一種成就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數學知識對改造世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意義。教師應當從學生生活角度進行突破,布置那些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具有實踐價值的作業。
二、小學數學作業的批改
通過對作業的批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方面的內容,同時向學生傳達批評與建議、教育與鼓勵。在小學數學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分項批改,用優秀、良好、一般代替59分、99分、100分等具體分數,使學生既了解自己的作業成績,又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引入評價體系,開展自評、互評,提高學生參與作業檢查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改錯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以上是筆者對中年級段小學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幾點粗淺見解,這幾種作業改革之間不是相互孤立、毫無聯系的,教師應當將幾種作業布置方式與批改方式有機結合,組合起來使用。
參考文獻:
[1]趙悅.吉林省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布置與批改情況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陳揚.從“要我做”到“我要做”:淺談新課標下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J].新課程(小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