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高職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價值指引和理想范式,也是高職教育傳承與培育工匠精神的寶貴資源與有效給養,同時還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和有益啟示。然而,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斷層與缺失已客觀形成,令人堪憂。為實現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價值,應完善制度設計,突出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融入時代精神,賦予與時俱進的現代感;創新傳播載體,擴充多元支撐的教育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教育;價值探析;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楊潘升(1980-),男,廣東梅州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以非遺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機制研究”(編號:YBZZ15094),主持人:鄭永森。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5-0039-04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世代繼承發展,包含許多智者賢能流傳下來的哲學和倫理價值,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我國高職教育經過30年的探索實踐和改革創新,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及促進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高職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和斷層的現狀卻令人堪憂。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應積極發現和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堅持立德樹人,不斷傳承與創新,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高職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斷層與缺失
(一)對傳統文化內容認知有限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象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90后高職學生中的基本斷層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高職學生對孟子、荀子、墨子及其著作了解不多,幾乎未翻閱《詩經》《楚辭》《道德經》《資治通鑒》《史記》《呂氏春秋》《古文觀止》《說文解字》等經典。在三年的學習時間里,高職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為日后應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未雨綢繆,通常無暇顧及傳統文化的學習。高職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將重點放在技能培養上,大部分院校沒有人文課程的整體設計,只是將人文課程作為選修課處理,傳統文化教育長期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有限的傳統文化教學上,教學內容也沒有針對高職學生進行選擇和改造,基本停留在知識灌輸的層面上。課堂教學方法流于形式化,過分關注形式化的教育內容,以“你說我聽、你考我背”為教育實現的目的,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理解不清[1]。
(二)對傳統文化價值認同淡薄
高職教育向來重視技能學習,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功利環境中,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愈發淡薄,這種斷裂幾乎可以用“塌方”來形容。伴隨產生的是,傳統道德框架的解體、人本主義價值觀的失落和人性的異化。傳統文化中尚榮知恥、格物致知、慎獨自律等思想幾乎蕩然無存,醉生夢死、拜金炫富、缺乏公德、目無師長等丑惡亂象和出格言論見怪不怪。同時,西方和日本、韓國文化的迅速涌入,嚴重擠壓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西方節日遠比傳統節日熱鬧,流行時尚中暴力、兇殺和淫穢圖文屢見不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處世信條卻少有人問津;“快樂工作(學習)、享受人生”的處世原則頗為盛行,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傳統美德卻被無情摒棄。有人以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來解釋這種怪象的存在,有人認為“存在即合理”而泰然處之,有人甚至認為傳統文化乃空中樓閣,于經濟建設和民主科學發展無大益處。無論如何,高職教育都無法回避教書育人的根本職責,應引導學生堅守道德底線,以揚善抑惡為核心,倡導“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不應懷疑甚至否定德智統一、以德統智以及重倫理價值取向的民族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價值探討
(一)傳統文化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價值指引和理想范式
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高職學生對人生完美的追求和向往,是健全人格塑造的完美典型。其本身具有很強的感召力,為高職教育中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提供了寶貴的價值指引和理想范式。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人格的理論非常豐富:儒家以仁愛思想為核心,代代傳授《四書》《五經》,主張倫理關系的和諧;佛家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核心,解決人們“貪、嗔、癡”的煩惱,探討生與死的終極;道家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致力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本質上是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是彰顯個體道德境界提升的人格模式。無論是儒家圣人模式還是道家真人模式,都包含著對真理價值的持續堅持和對道德境界的強烈關注。不管何種人格模式的塑造辦法,都具有循序漸進、持續修煉和深入領悟的特征,致力于提高道德境界和人格修養的教育目標明確清晰。在價值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道義也不反對個人合理獲益,如《論語》所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強調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誠信和諧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重協調人的內心平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順平,強調的是求大同存小異。在民族性格方面,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品質是提升高職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取之不盡的寶藏,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品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浩然正氣等等。此外,“創新”歷來就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注重知識觀念的更新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如《周易·系辭傳下》:“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傳統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寶貴資源與有效給養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2]。其內涵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高職教育作為旨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是不容回避的歷史任務。對于工匠精神,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瑞士手表、德國汽車、日本壽司。其實,工匠精神并不是舶來品,它一直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在中國古代,熟練的工人被稱為“匠”,他們的才能則被稱為“技”。匠是罕見的人才,技是稀有的能力。“匠”和“技”歷來都是光榮的稱號,代表著一般人所不能的驕傲,是知識和經驗的結合。庖丁解牛、梓慶為鐻、曾侯乙編鐘等歷史故事完美地詮釋了中國人的工匠精神,“傳承規矩,創新工具”的魯班精神更是中國人工匠精神的最好例證。正是這“不風魔不成活”的中國工匠精神代代相傳,才會產生清明上河圖、絲綢、景泰藍、青花瓷、趙州橋、蘇州園林以及現代航天飛機等享譽天下的精品。傳統文化所表現出的創造精神與精湛工藝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傳續與提升。受傳統文化熏陶影響,中國工匠精神還有其獨特內涵。有學者概括為:“西人手工,匠心工致,依循幾何物理,講求機械規則。工能致用,理能推繹。中國手工,匠門意象,依天工而開物,觀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為師,畢纖毫而傳神。”[3]
(三)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和有益啟示
文化的傳承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不能遠離且無法割棄,唯有繼承創新和轉換發展。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和有益啟示。如何用理論武裝頭腦,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完美契合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根本目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食糧,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4]。作為一個文化傳統極其深厚、哲學智慧甚為發達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有著更為強烈的文化認同心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已經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血液靈魂之中。處在重大轉折關頭的當今中國,面對世界現代化潮流的新的歷史挑戰,客觀上需要以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為根本依托,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實現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最佳互補結構,建立起一種既批判繼承歷史傳統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且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種文化既不是固守傳統,也不是照搬照抄國外,它承認原有歷史文化的合理性和繼承性,主張文化的發展進化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升華[5]。
三、高職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實現
(一)制度措施的完善是突出傳統文化立德樹人重要作用的前提保障
為突出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促進高職學生發展,塑造健全人格和培育工匠精神,應首先從制度層面上進行重新調整。
首先,制定戰略規劃,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明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所需的各項資源投入,并建立整體推進、各負其責、協同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傳統文化在教師培訓中的內容比重,引進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充實高職教育師資力量;三是明確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確定一定時期內奮斗目標(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并據此制定工作步驟和檢驗標準。
其次,進行學分制改革,建立傳統文化課程學分兌換機制。一是改革和完善選修課制度,明確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在總學分中應該占有的比例,改變傳統文化教育邊緣化的現狀,突出傳統文化教育在學分構成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學分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相關標準和程序使課堂以外傳統文化教育相關活動及成果順利進入學分系統,建立學分兌換機制;三是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能力類型和學習特點,在學分識別、計算和兌換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第三,改進方法措施,促使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形成合力。一是統籌規劃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教材、師資等建設,明確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二是用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進一步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促進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結合;三是努力挖掘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相契合的資源,把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結合課程需要編寫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數字化課件及普及讀物。此外,還要勇于創新,探索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建設精品視頻公開課。
(二)時代精神的融入是賦予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現代感的關鍵所在
對在生長于信息時代的高職學生而言,傳統文化神秘幽遠、文辭難懂難以親近,要超越時空作用于高職學生群體,需與當前時代形勢相結合,賦予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現代感。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融入時代精神,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解讀。
首先,堅持自信,突出民族特質。只有對傳統文化抱以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在個體成長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自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做到繼承與發揚。例如,從“孝親”做起,培養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愛國信念,做到理性愛國;從“仁愛”出發,啟發立志高遠,完成從追求個體成長到追求社會進步的升華,提高思想境界;用“君子”形象設計和塑造理想人格,將“博學”“崇德”“樂道”等特質及內在修養展現給學生,成為其做人處事爭相效仿的楷模;用辯證思維調適身心,幫助學生科學看待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鑒定和崇敬態度,從容面對全球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帶來的挑戰。
其次,結合形勢,融入現代元素。任何創新和變革都是根植于傳統文化繼承而后的發展,傳統文化是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以工業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必然有一定的調適和轉化過程。對高職教育而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輕視體力勞動、將技能與技術視為“奇技淫巧”與現代職業教育格格不入的糟粕部分要果斷擯棄并予以批判,融合西方優秀文化,將傳統文化置于時代背景下理性審視,特別是與西方各種文化模式進行比較,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6]。引導高職學生“下學而上達”,通過知識、技藝學習,不斷修煉和完善自我,逐步上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成為一個“仁、智、勇”兼具的君子。
第三,以人為本,注重個性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學生已不是單向被動接受信息的客體,而是具有獨立人格、活躍思維和現代理性的能動主體。傳統文化教育需充分尊重高職學生的自主性,滿足高職學生自身的基本需求,用于幫助解決學習深造、人際交往、就業求職等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其進行認知與選擇,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自由活動,根據自我的理解和意愿,結合時代形勢自主實踐,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傳播載體的創新是擴充傳統文化多元支撐教育路徑的重要措施
當今高職教育與社會環境不斷發生互動,傳統文化除了利用課堂、講座、教材等傳統載體以外,還應積極發揮新興媒體的優越性,擴充多元支撐的教育路徑。
首先,充實課程體系,打造精品課程。在課程開發方面,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甄別分類,堅持融合高職教育的發展形勢,同時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充實完善“職業素質提升”“工匠精神培育”“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專題,構建形成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高職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在課程創新方面,還要從高職學生感興趣、有了解的方面切入實施,通過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邏輯和思想處理面對現實發展中所遇到的求職就業、職業發展等困境和疑惑,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和文化內涵,健全人格,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善惡。特別要以提高高職學生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多方整合資源、協調推進,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致力提高職業素養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精品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其次,豐富文化活動,開展社會實踐。課堂以外的文化活動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可以拓展知識,還可增進理解。要通過黨團組織及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文藝展演、社會實踐、文化交流等,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認識。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邀請傳統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校園、進課堂,利用學校博物館、校史館、圖書館、檔案館等,結合校史、院史、學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7]。要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制學以致用的社會實踐平臺,提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機會,最大程度地發揮社會文化資源的作用,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切身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實踐過程中所帶來的精神富足,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第三,利用三大媒體,創新教育方式。三大媒體,指的是平面、電波和網絡。通過在校園景觀布置中樹立孔子雕像、用典籍典故命名道路樓堂、推薦《論語心得》《品三國》等優秀書藉等方式和手段,為高職學生提供傳統文化“特色套餐”。選派知識淵博、年富力強的教師加強指導校園廣播臺,改變當前校園廣播娛樂化傾向嚴重的現狀,定期組織播放優秀的傳統文化電影、電視及一些介紹傳統文化的專題節目等,為高職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影音精品。適應時代需要,開設優秀傳統文化專題網站,提供適合新興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建立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滿足高職學生發展需求的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傳統文化精品資源庫”。
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炎黃子孫無不懷有“持久的溫情和敬意”[8]。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傳統文化教育絕不能只是令人昏昏欲睡、無聊透頂的宣講,應是能滿足個體發展需求且受益良多的文化盛宴,應是能消解在探究客觀世界過程中所產生的眾多精神危機的神丹妙藥。唯有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在堅持自信的基礎上,積極融入現代元素,充分尊重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賦予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現代感,方能完美契合現代職教體系,促進高職教育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利用課堂、講座、教材等傳統載體之外,還應進一步豐富傳統文化展演、非遺進校園等活動,量身定制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社會實踐平臺,發揮發揮新興媒體的優越性,擴充多元支撐的教育路徑。
參考文獻:
[1]李新.論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現狀及對策[J].科學咨詢,2012(5):39.
[2]百度百科.“工匠精神”[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21248/19294904.htm?from_Taglist.
[3]五當山.“工匠精神”源于創舊 服務創新[EB/OL].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3/12/content_4683905.htm.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5]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9.
[6]黃曉丹,孫代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實現路徑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75.
[7]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8]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1.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