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兆彥
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人文內涵豐富,對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會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但是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處于容易叛逆的年齡段,所以要讓學生真正走入語文的課堂,接受中國優秀文化的感染與熏陶,而不是被動接受。因此,構建初中語文的生態課堂就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生態課堂;興趣;策略思考
生態系統只有遵循了客觀規律,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趨于平衡。生態課堂也應當如此,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不再是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只關注老師講什么而不再關注學生想什么。生態課堂把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目的,從生態學上理解,它應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學生、老師、環境三者和諧共處,三者之間的物質、感情等交流才能平衡。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構建生態課堂,使中學語文的課程充滿活力呢?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構建生態課堂需要對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性加以關注和利用
語文課程富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語文素材的理解與感受也是多元的,生態課堂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天賦,只不過是發展快與慢的問題,比如在課文朗讀方面,有的學生只能平淡地將課文讀出,有的學生卻能很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能夠感染到他人,但是讀課文平淡并不表示學生對于文章內容不理解,他卻能很好地詮釋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生態語文課堂中人盡其才,使學生既學習了文化知識,又提升了自信心。
二、構建生態課堂必須緊密圍繞學生的發展去踐行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檢驗語文生態課堂的唯一標準,作為老師的我們只是生態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老師,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應當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他們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目前語文教材大多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要努力做到使學生掌握所學文章的語言魅力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人文情懷。對于初三學生而言,升學的壓力很容易使他們忽略文章的知識點和人文主義情懷。要建立生態課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教材的語言魅力和人文主義情懷,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的眼睛。只有學生發現了文章的美,真正融入文章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并結合當代社會去思考問題,語文生態課程的建設便能水到渠成。比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不僅要使學生明白古文言文字的含義及運用,更要重點講解杜甫當時的處境,促進學生自己去感受作者當時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構建生態課堂要對教學媒體進行優化整合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多媒體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要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探索網絡環境的教學方法,同時也不要忽略傳統媒體的作用和學生體驗性的實踐。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時,通過多媒體教學有感情地朗讀并還原當時的環境,學生可以很直觀感受到桃花源記的那種美妙意境,但僅僅是這些,學生的印象還不夠深刻,我們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親自有聲朗讀,有條件的學??梢匀ギ數卣乙粋€比較安靜優美的環境,盡量還原文章中的情景,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此篇文章的印象。
四、構建生態課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只有學生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狀態,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生態課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是否在真正參與課堂,只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學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也只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學生才會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其次,我們要關注學生是否與其他學生有交流。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之間是否可以友好合作,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也可以看出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礎上,從而做出相應改進。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通過觀察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所學知識,同時引導學生敢于質疑,通過對學生的質疑去組織辯論,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生態課堂對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要求。此外,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也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我們要善于營造熱烈的學習氣氛,使他們散發青春的活力,張揚青春的個性,緩解因中考而帶來的學習壓力。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構建生態型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符合課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語文教學多年來實踐經驗的結晶。因此,作為老師,必須重視以上生態課程的開展,只有學生融入生態課堂的學習,才能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與學校、社會融為統一的整體。
參考文獻:
[1]焦小紅.構建生態課堂,激活課堂教學[J].甘肅教育,2010(18).
[2]徐麗.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J].文學教育(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