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妹
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顯性的德育課程,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是新時期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價值追求的應然性,也是新課改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把握核心素養的內涵,遵循立德樹人第一的原則,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更好地培養初中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培養對策
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到“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體系”這個詞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也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育人為目標的學科,更應注重培育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為他們今后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打好基礎。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有別于一般素養,是對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能力的一種描述,要求學生不僅要做到自主發展、創新實踐與合作參與,而且還應具有家國情懷、社會關愛等情操。若從價值取向層面來講,核心素養主要強調學生在價值觀上要與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若從指標層面來講,核心素養包括學科基礎內容、終身發展素養。將核心素養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核心素養對學科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引領作用,并能凸顯出學科的育人價值,將知識教學升華到育人層面。將核心素養融入教育領域中必須以學科為載體,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引導與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因此,其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四方面內容,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想精神與公共參與。
(一)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是指一個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在情感上與理智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能自覺維護祖國的統一團結與核心利益。“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對于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政治上的認同才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具體來講,作為中國公民,初中生必須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對祖國有較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站在中國立場,以中國公民的身份自覺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了解我國國情,擁護中國共產黨,理解并自覺擁護黨和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熱愛社會主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理想,主動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責任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培育“法治意識”核心素養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身心特征較為特殊。近年來國內中學生犯罪問題日益突出,犯罪低齡化越來越嚴重。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穩定程度。培養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就是要讓他們成為有自尊、守規則的公民。因此,應加強對初中生的紀律教育與法治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規則意識。同時,引導他們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養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養是讓初中生成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這對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學生必須在生活中能辨別善惡、是非、美丑,能堅持原則,堅守底線,抵制不良思想與誘惑。對待各種社會現象與政治事件,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握實質,分清主次,堅持真理,能夠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培育“公共參與”核心素養
培養初中生“公共參與”核心素養,讓他們成為有情懷、有擔當的中國公民。作為一個公民,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世界中,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成果。因此,我們也有著積極參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迫切愿望。培育中學生“公共參與”核心素養是幫助初中生適應社會,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保證。這需要中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比如,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尊老愛幼、自律自強、富有同情心。同時,具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意識與包容精神,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社會關系。
三、培育初中生思想品德課程核心素養的對策
(一)巧設問題情境,培育學生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
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是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獲取上述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觀察能力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能力,是個人對現實問題的一種感性認識。我們可將其稱為“思維的直覺”,這種思維直覺并非天生的,需要老師適當地指導。思維起源于疑惑,這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逐步明朗的過程,一般由主體自問自答。當然,外部提問也能成為啟發思維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思品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
比如,在教學九年級《認清基本國情》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觀察任務。課前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庭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變遷,講一講自己的調查發現與調查心得。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講一講自己所了解的中國基本國情。有的學生說:貧富差距大、環境污染嚴重、科技發展迅猛、國家綜合實力強等等。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中國夢。有的講希望老百姓越來越富有,生活越來越好。有的希望環境污染問題被解決,青山綠水常在。有的希望社會上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少一些,到外國旅游時不文明的事兒少一些。然后,筆者總結道:我們大家的中國夢都是相通的,要將祖國建設為一個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這是我們現階段的歷史任務,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那么,針對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我們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后明白了“我”與“祖國”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激起學生的愛國激情。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讓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聲色俱全,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視頻資源是多媒體教學中的重要課程資源,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受到很多師生的歡迎。因此,思品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并立足于中學生的生活體驗,著眼于他們的未來發展需求,合理選擇視頻素材。要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愛國教育等融入視頻素材中,真正使視頻資源為教學服務。
比如,在教學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五課《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很多名人故事。然后,重點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劉偉的事跡。在觀看視頻時,學生對失去雙臂的劉偉不以為然,而畫面切換到劉偉用雙腳彈奏出優美的鋼琴曲時,教室內一下變得非常安靜。大家都沉浸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仿佛置身于音樂的殿堂。視頻快結束時,劉偉說出了他的座右銘:“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這句話擲地有聲,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個學生,不少學生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此時,筆者適時導出本堂課的主題,要勇于接受挫折,做一個不被挫折打敗的人。不少學生直接將劉偉的座右銘寫在書本上,以激勵自己。還有學生告訴筆者自己要像劉偉學習,面對困難與挫折決不后退,要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本堂課通過播放具有正能量的視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潛移默化中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初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加強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初中生尚未成年,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看待問題有時比較片面,覺得非此即彼,極易走向極端。因此,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是當前思品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那么,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辯證思維呢?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我聽過的我會忘記,我看過的我會記得,我做過的我才會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體驗,通過探究合作、討論互動來促進問題的生成與解決,促進思維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當前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悟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重要途徑。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不僅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平臺。主題探究基本步驟為:選定主題—設計探究方案—主體探究—成果展示—評價反思。思品教師可將大主題細化為幾個小主題,讓學生每4~6人為一小組,分別選擇一個小主題進行探究學習。由學生自主確定探究方法與步驟,利用實地調查、采訪調查、查閱資料、實踐體驗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并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與探究,從而找到解決方法。
比如,筆者在教學九年級學生時,以《科技技術》為主題,引導學生探討科技重要嗎?很多學生表示科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非常重要。但也有少部分學生提出科技帶來的問題,如,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高科技詐騙、食品安全等。對此,筆者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收集資料證明到底科技對我們人類有沒有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辯論,通過不同思維的碰撞,學生的思考更進一步,更加全面。這有助于加深他們辯證思維的深度,從不同角度來審視問題。
(四)重視教學評價,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評價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也是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據。重視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合理評價他們的學習成績、學習過程,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這對培養他們思品課程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完善初中思品教學評價機制。一是評價內容方面從單純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轉為全面評價,即對學生結果與過程都要評價。這種評價機制必須全面細致,不僅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了解他們的道德行為。一般可通過談話、成長記錄檔案等方法來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況,為今后合理評價與針對性輔導都有幫助。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不僅要橫向評價,也要對學生個體進行縱向發展評價,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進步,給予肯定與鼓勵。二是評價方法從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轉為過程性形成性評價。要了解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對思品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核心素養的養成情況。同時,還更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進步等,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發展他們的核心能力。
總之,關注中學生發展,培育核心素養,是思想品德教師面臨的一項重任。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思品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在不斷提高教學實效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核心素養,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顧志芳.培育核心素養,提升教學品質[J].新課程研究,2016,12(2):55-56.
[2]王偉.借助思想品德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6,34(21):46-47.
[3]王慶軍.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品德課堂建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2):40-41.
[4]陶健.淺議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2016,25(9):412-413.
[5]李建敏.思想品德教育應關注核心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14(32):36.
[6]戴慧.公民培育視域下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模型構建[J].中小學德育,2016,12(8):46-48.
[7]黎明興.談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學習能力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2013,15(2):168-169.
[8]祁素倩.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再探究[J].讀寫算,2015,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