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波
【摘要】數學教學要創造一種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數學的發現或創造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獲得發現、理解、創設與應用的學習能力。創設數學教學的問題情境,使教學過程生動形象、新奇有趣,往往能調動學生學習與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由苦學變為樂學。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靈活地運用動畫故事,聯系生活實際和新舊知識的沖突,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等具體策略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歸納、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與生活一樣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創造欲望。讓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感覺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做到融會貫通,縱橫交叉,讓學生觸類旁通。
單純的教學知識,課堂是枯燥的,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有趣,讓學生在有說有笑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輕松地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愛上數學。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和親切感。如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中,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國慶期間,老師去商場買了一雙398元的皮鞋,老師該付多少元?怎樣付錢較快?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很快想到付400元,營業員找回2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56+398。學生聯系剛才買東西付錢的過程,很快發現可以將398變成400-2。這一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計算方法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對于學生理解數學方法十分有益。
把學生的生活場景搬到教學中來,營造一種實實在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生活中,感覺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教學如果脫離了現實,學生就會感覺數學枯燥無味,時間久了,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基本技能相符,強調對“生活中的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識有效地貫穿在一起;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使學生能自己意識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知識,蘊含知識。總之,要讓生活及課堂,課堂及生活,把學生領向課外,領向社會,因為生活的所有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
二、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
著名心理學家希爾博士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差異。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都不一樣,即使是很小的差異但也會影響成功。學生對學習有很強的興趣,將是獲得知識和提升能力的最大動力。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知識與情感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除數不是整十數的除法怎樣試商”時,教師講了一個故事:兔爸爸帶著兔寶寶來到菜園,看到地里種了許多蘿卜,大家非常高興,兔爸爸數了數,對大家說:“地里有80個蘿卜,我們現在一共20個人,大家算一算,平均每人分幾個蘿卜?看誰算得快就先分給誰?”同學們也來幫他們算一算,比一比,學生迅速列式計算出了結果??删驮谶@時,又來了兩只小灰兔,這時一共是多少只兔子?(22只)兔爸爸對大家說:“我們是一個大集體,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時我們有22個人,大家重新算一算,平均每人幾個蘿卜?(80÷22),這時有的兔寶寶抓頭搔耳,有的在認真思考。同學們,兔子遇到了難題?你能幫幫它們嗎?”這樣不但巧妙地由除數是整十數引導到除數不是整十數的除法計算,而且能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有趣的現實問題,富有情趣,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創設沖突化的問題情境
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每一個問題的產生教師都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或強加給學生。現實中一問一答的現象很多,學生由于學習新知識的需要和解決問題而產生困惑,這個困惑就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他就有解決問題的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充分利用講桌上的粉筆,將一些不同顏色的粉筆按規律排列,和學生比賽,看誰能快速說出粉筆的顏色,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說出粉筆的顏色,屢次打敗學生。學生都覺得奇怪,老師太厲害了。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其實他們也能做到,只要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的。這樣學生因好奇和求勝欲,就會產生獲取新知的強烈愿望,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又如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我首先復習了積的變化規律。在整數15厘米末尾添上一個0,原來的數就擴大了10倍,就是150厘米,在小數1.5厘米末尾添上一個0,就是1.50厘米,大小怎樣,也擴大10倍嗎?這是為什么呢?這時新知小數的性質與原有的整數大小變化規律產生矛盾,學生進入憤悱的狀態,生成了數學問題情境,學生產生了探求與學習新知的欲望。
四、創設神奇化的問題情境
學生喜歡挑戰,小學生對一切未知東西總是充滿興趣和好奇心的,當學生為了某個目標有了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時,就能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這個過程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未知世界的游歷和探險。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淚水也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樂趣,是收獲。因為需要,因為有興趣,因為有動力,所以這些思考是主動思考。教師要利用數學知識的一個個有效的結果來給學生造成驚奇,造成“懸念”,促進學生去探究,是一種有效創設問題情境好方法。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時,先讓學生判斷哪些數能被2、5整除,接著,老師說:“老師不僅知道一個數能不能被2、5整除,還能很快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你們隨便出一個數字考考老師?”學生都想難住心目中神圣的老師,紛紛出了許多大數、怪數,但教師都能迅速判斷,學生心中充滿驚奇,這時,老師適時發言,“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老師,你為什么判斷這么快?”“老師,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好,今天這堂課我們共同來探索,你們猜想一下,可能有什么特征?”在良好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放飛思想去主動探索,教學水到渠成。
五、創設開放化的問題情境
信息是無窮無盡的,課堂上的問題不能始終單一,思維是開放的,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判斷選擇不同的信息,從而形成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問題情境開放化,就是把學生投身于一個思維策略與解題方法不唯一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在一年級學生學過“10以內的數的認識后”后,我就創設了這樣一道數學開放題,讓學生看九張寫有不同數字的卡片,提出不同的問題。一開始學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但又覺得有很多說的,但就是說不出多少,但當兩個學生發言以后,其余學生的思維就散開了。 “上面一共有9個數”“0是其中最小的一個數”“9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數”“8的左邊是7”“0的左邊沒有數”等等。
這樣一個無任何條件的開放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進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學生既能提出很多的數學問題,也能提出很多的生活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六、創設競賽化的問題情境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第一,喜歡競賽。這和教學中興趣激發相符合。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系列比賽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主動、輕松、愉快中獲得數學知識。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一開始便向全班提出:“咱們分兩組來比賽踢毽子好嗎?” 孩子們很開心?!霸趺幢??”可是每人都踢毽子時間來不及,于是大家提議“選代表”。每組派5人(這里蘊含著統計中的“抽樣”概念),并當場統計每一代表的踢毽子個數。不一會兒,甲組發現本組踢毽子總數超過乙組,高興地跳起來。此時,老師興奮地參加比賽,并把踢毽子數記入了乙組之中,頓時乙組的總數明顯增多,這時甲組孩子才反應過來喊道:“這不公平!” (甲組4 人,乙組5 人)老師乘機提出問題“那么,怎樣才能公平呢?”有的說:“甲組也再加1人?!薄叭绻辉试S加人呢?”這時孩子都安靜了,他們都在思考。“算平均分。”一孩子喊出來,“學??己宋覀償祵W考試成績都是用平均分?!?“那我們能不能用每組的平均個數來比賽呢?”老師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數”這一概念,與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往,不少老師教學這一內容時,只是單一地進行講解,學生聽得直打瞌睡,可是這樣把問題情境創設得富有競賽性,不僅把枯燥的數學內容變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戲,以情導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當然還是初步的,但卻是有價值的),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七、創設學科滲透化的問題情境
學習“百分數”時,在優美詩文中,計算百分數問題,語數結合,趣味濃濃。例如:秋風秋葉落,秋時秋草枯,秋高秋氣爽,秋霜添秋色。
(l)請朗讀這首詩,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2)這首詩一共有多少個字?“秋”字有多少個?占全詩總字數的百分之幾?
(3)你能找一首詩,這首詩中一個字出現的次數至少占10%,推薦給全班同學讀一讀嗎。
把數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學生感到很有新意,于是下課后,學生找詩,讀詩,計算,經歷了找、讀、算的過程,學生經歷了動手、動嘴的實踐過程,感受豐富,收獲豐碩。
情境的創設,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緊扣教材,明確把握問題情境創設的目的,找準思維訓練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在問題的重難點、疑點、關鍵處進行教學上的加工、創造,創設出形式多樣、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極端化,教學中為了情境而情境,依賴教學的“情境化”,好像數學課沒有問題情境,就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數學課堂終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不是游樂場,只是為了迎合學生的快樂,有的教師創設一個情境后,孩子們都顯得特別興奮,爭著要發言,一堂課熱熱鬧鬧,但卻好像少了些數學味。我們還發現,有時老師往往想創新,隨意地改動教材,有時還把握不準教材的意圖。另外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吧罱涷灐辈皇恰吧钋榫场薄5吧罱涷灐背3J潜痪唧w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課堂上學生沉醉在游戲的興奮之中,而沒有了數學思維。沒有了數學思維的數學,也就違背了數學的本意。有些教師想方設法創設的問題情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適得其反。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一旦離開了“情境”,就不知道怎么辦了,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
創設的問題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更不能死搬硬套他人的方法,不能一味地用“生活化”“活動化”“趣味化”沖淡“數學味”,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說話課,甚至游戲課。
總之,精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數學知識,能幫助教師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緊扣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根據不同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設置一個個“跳跳就夠得著”的思維障礙,讓學生在好奇心的牽引下,在不斷克服困難、挑戰困難、戰勝困難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螺旋式上升和發展,喚起求知欲望,燃起智慧的火花,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從而得到發展。也就是說,融入貼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新奇的、開放的、沖突的、競賽的、學科滲透的問題情境的數學課堂將會散發出獨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生發出鮮活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夏俊蘭.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動”力機制[J].教師教育, 2010(3):42.
[2]竇仕龍.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育研究與評論, 2009(12):19.
[3]黃愛華.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J]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