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現在我國高等教育都在提倡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效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體育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課程,承擔全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但現在體育教學需要根據學生專業結合,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這是高等教育發展需要,也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體育課程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分析,希望為研究體育課程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分析的專家與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 體育課程 職業能力 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是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而體育課程在其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有效性,借助多種途徑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有效性的特征
(一)體育課程以實際效果為主,以提高效率、收到效益為輔
體育課程教學方法等都應遵循高職院校教育的規律,圍繞高職專業定位、學生身心特點、未來學生就業崗位需求等進行合理規劃,實現體育課程的實際效果: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由學生不愛學體育知識到愛學、好學、主動學;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由學會到依據自身專業會學等一系列的轉變,養成終身體育鍛煉行為,為將來專業發展和就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些是體育課程的實際效果,是根本。
(二)體育課程體現針對性、職業性
高職院校的職業種類眾多,每個職業所要求人才身體素質不盡相同,充分利用體育課程的優勢,按照學生的職業特點、就業崗位需要進行合理規劃與安排,才能真正發揮體育課程的價值。有的職業對四肢力量要求較高;有的職業對手指與手臂的靈活性要求都很高;有的職業對耐力素質要求較高,如司法警官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中提出掌握這一職業的基本職業技能是強健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敏捷的身手、機智靈敏、有勇有謀等,任何職業的勞動者都離不開良好的身體狀況和體質水平。
二、體育促進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作用
(一)體育可以發展學生職業體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體育的節奏感和協調性可提高職業工作效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經常處于跑動、躲閃、追逐、對抗等運動狀態,特別是一些周期、非周期性的運動項目和小關節的精細動作控制等,能夠強化節奏控制、動作轉換和協調能力,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將體育教學活動融入職業能力培養中,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實踐技能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和管理能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高職院校里的學習和生活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為職業生涯發展準備的“實習實訓”,期間的經驗教訓是可以供日后借鑒的、鍛煉的能力就是日后闖蕩社會的資本。如:在校期間,參加或帶領一個集體項目的運動團隊和現實生活的工作團隊有許多共同之處,都需要共同的奮斗理想(即工作愿景),要有總體的分析和訓練計劃(等同于企業戰略規劃),具體的分步實施計劃(相當于工作流程安排),還要同隊友和領導(同事)、贊助商與對手等各種人交流溝通等。管理和組織并不神秘,在明確職責的前提下進行明細分工就是組織和管理,任何一個參加過、組織過運動會的人都能理解和做到。
三、改革體育課程,發揮其有效性,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途徑
(一)更新體育課程觀念,保持與時俱進
從體育服務于高職院校教育角度而言,體育課程改革和觀念的更新刻不容緩。體育課程改革與設置要考慮學生主體發展需要、學生專業特點需要、社會發展需要、體育學科功能需要;體育課程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要多樣,才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熱情;體育課程教學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使學生“要學、樂學、會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途徑、種類要多,深刻認識“一物多用、自制器材、資源整合等”的效益;體育課程師資力量要突出團隊精神,優化師資結構,體現專業性與多元性。
(二)發揮職業性體育課程功能,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體育課程的本質功能在于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除此之外,體育課程還有益智、健心,促進個體社會化等功能。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宗平指出,動商是智商和情商的基礎。可見,體育課程不僅有益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動商——體能,也有利于職業能力的智商與情商——智能。職業性體育課程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過程。植根于高職院校,巧用體育課程資源,服務學生健康需要,夯實學生職業就業,體育課程定位合理,職業性體育課程功能效果才會事半功倍、持續發展。
總之,合理利用體育課程的有效性,圍繞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特點和就業需求,通過更新體育觀念、設置體育課程內容、課內外體育活動相結合、巧妙借助信息資源平臺、優化師資結構等途徑能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其未來發展,滿足社會需求。
★黑龍江省教學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提高高職土建類學生職業能力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研究;課題編號:ZJ C1316028。
參考文獻:
[1] 李淑麗.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長江叢刊.2016(32).
[2] 盧玉梅.論廣場舞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可行性[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5).
[3] 張勇平,胡安義.體育課程中探究教學芻議[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1).
[4] 吳國棟,蔣興建,林立君.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的體系構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11).
[5] 李曉鋒.論現代體育課程的發展趨勢與改革方向[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