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
(江蘇省溧陽市周城初級中學)
摘 要:提問作為課堂教學手段之一,有助于引起學生主體的注意,提升學生主體的學習潛能,給予學生主體實時點撥,推動學生主體的學習進程。教師在使用課堂提問過程中,要有效綜合教材豐富內涵,綜合考量教學實際情況,通盤考慮課堂教學活動,提升提問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教育實踐學指出,課堂教學是一門有著較高技術含量的“行為藝術”,它為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學要素的有效活動、深入互動和發展進步提供了“載體”和“契機”。在師生的互動教學進程中,教師經常運用提問這一手段,引起學生主體的注意,提升學生主體的學習潛能,給予學生主體實時點撥,推動學生主體的學習進程。課堂提問看似簡單,好像隨便提出一個問題就行,但要通過課堂提問這一路徑,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因而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認真的研究。筆者通過對課堂提問的粗淺研析,深刻認識到,看似隨意的“提問”,實際蘊含了教師眾多的思量和考慮,它是教師對教材豐富內涵的有效綜合,對教學實際情況的綜合考量,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通盤考慮。鑒于這一認知,本人簡要對“初中數學學科課堂有效提問”這一課題予以闡述。
一、以提促學,推動初中生主動進入課堂
教育心理學指出,提問是課堂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具有提高學生主體注意力、激發內在學習潛能的教學功效。初中生學習情感的反復性、學習活動的不穩定性,導致學生不能持久、深入地進入課堂學教實踐活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而教師的提問活動,能夠將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起來,并能保持較長的學習時間。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中,要抓住提問的情感調動作用,設置具有促動性、激勵性的課堂提問,引發學生學習思考、深入探析的“共鳴”,從而形成探知的內在欲望,讓學生積極參與并進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新知講解環節中,教師結合以往學生在學習探知的活動表現,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向學生提出“我們知道放飛的風箏是軸對稱圖形,你們說說風箏具有什么的特征嗎?”利用具有生活意義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學生對教師所提的現實生活問題事例不感到陌生,反而產生親近感,感受到該新知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之美,從而情感上受到觸動,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開展的新知內容學習探究活動。
二、以提促探,引導初中生深入探究推導
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深入鍛煉、有效培養和顯著提升,是新課程改革(初中數學)綱要對教師提出的根本要求和現實任務。眾所周知,學生的探知實踐、推理研析等活動,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和科學引導。而筆者發現,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數學實踐探究活動時,習慣于用直接告知的講解方式,使得學生雖獲取了探究策略,但對其解題路徑“一知半解”,導致學生無法開展解題思路的探知、推導等數學實踐活動。教育學認為,教師提問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深思的過程,同時也是點撥提醒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學生數學探知活動中,特別是遇到探析瓶頸制約、探知認識疑惑時,應借助于“提問”這一形式,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且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研析所探知的數學案例,從而獲得解決數學問題的“靈感”。
三、以提促思,觸發初中生深刻全面辨析
促使學生深入地思考辨析,是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手段運用過的根本目的之一。筆者發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不少學生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設置的案例,存在不愿思考、不想思考等現象。而思考辨析,是學生學習數學、探知數學的根本技能和基本素養。教育學認為,課堂提問有助于學習對象更為深入地思考分析,并對自身的學習實踐予以反思辨析。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課堂提問所具有的促發思考、分析的特性,通過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分析的同時,對自身的數學實踐活動予以認真的“回頭看”,梳理和分析自身數學學習探知的缺陷,尋找避免出現不足的方法,從而形成深刻反思、全面辨析的良好學習素養。
以上是本人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簡單認識和闡述,如有不足,望予指正。我相信,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只要抓住提問的內在特性,緊扣課改要求,精心設置,精心設問,定能推動學教活動行穩致遠,學教共贏。
參考文獻:
[1]陳京山.數學教學中提問的誤區與對策[J].上海中學數學,2011(2).
[2]張柏友.提高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數學教育,2008(11).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