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輝
(紹興市上虞區小越鎮中學)
摘 要:當前的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意識到作業設計的重要性,更不用說通過作業設計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實情。根據這一現象提出科學作業設計及優化的原則,并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為初中科學作業的設計及優化提出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初中科學作業;設計及優化;探討
當前的教育事業正面臨著不斷的改革,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改進教學手段和教育制度等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輕松的學習體驗。另外,還直接明確了在改革過程中,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教師應該從最基本的教學任務做起,著重設計并優化學生的作業,為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促使學生不斷對新知識進行鞏固。在浙教版課程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涵蓋了人教版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就更加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更加注重綜合性,注重將不同方面的知識合理融合,優化作業目標。本文分析了初中科學作業的設計及優化方案。
一、在作業設計中堅持學生的興趣原則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使其充滿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熱情。趣味性的作業主要體現在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兩個方面,教師可根據這些方面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作業內容的趣味性是指作業內容與實踐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作業的樂趣。初中科學涉及多方面內容,其中既包含天文探究還蘊含物理常識,既包羅生物工程知識還涉獵化學方程式,是一門真正系統性、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日常布置作業時,應該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進行實驗,并且自主探究,激發出學習欲望。這樣的設計還可以使學生真正明白科學的實用性,以及科學從來不是抽象無根據的邏輯知識,而是系統化的生活智慧。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這樣來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帆船在離開岸邊時,總是船身先消失,而后船帆消失。這些現象能說明地球是圓的嗎?”這種設計充滿了趣味性,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使學生有強烈的解答愿望。又如,在密度計教學后,教師這樣設計作業:“回家可用鹽水來佐證,輪船從江河駛入海里時,是上浮得多一些還是下浮得多一些?”
這種實驗充滿了實踐趣味性,使學生更能夠通過自主實驗得出結論,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作業形式的趣味是指運用多樣化的作業呈現形式,使作業不僅僅只局限于課本上的習題。這種形式的作業可由實驗、列表、調查等方式呈現,促使學生在解決作業難題的過程中,有極為靈活的手段支持,學生也更容易增長學習興趣。在“光與色彩”的課后作業中,學生可以通過親手實驗來完成探究,也可以通過在網上查閱資料來完成,總之,完成方式多種多樣,學生還有繼續深究下去的學習想法。
二、在作業設計中堅持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現代教學觀念更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教師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之間個性、興趣方面的差異,按照這些不同的層次結構來設計作業。如在課堂上學習完細胞知識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如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完成艱深一些的作業,并能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需要運用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解決課后作業,以達到鞏固的作用。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兩個不同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次的作業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裝片,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并能簡單地繪制生物圖;第二層次則是寫出細胞的生長與分化過程,并說明細胞分化后形成了哪些不同的組織,用細胞形成的器官和系統來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生命現象。這兩個層次的作業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適應了學生的學習實情。最后教師還要對這些作業進行考核,在考核中更加清楚哪些同學適合哪個層次的作業練習,以不斷調整作業層次結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層次作業設計中,教師除了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外,還應該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學完《聲音的利用》后,教師可布置三道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第一道是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編一道與聲現象有關的題目,自主探究完成;第二道是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大膽猜測,自己探究得出結論;第三道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出題,相互考核。這樣的設計,可以促使學生在眾多題目中選擇一道自己感興趣的進行探究,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拓寬思路。
參考文獻:
[1]何領萍.初中科學作業的設計與優化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7):254-255.
[2]雷修成.優化預習作業 提高學習效率:初中科學“預習作業”的優化設計與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2):25-27.
[3]童永梅.初中科學作業和評價的優化設計[J].學理論,2014(3):210-212.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