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艷麗
摘要:小學教育教學屬于基礎性教學,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是當前小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將圖片、文字、動畫等結合起來,為學生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很好地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孩子的創新意識。本文就小學語文中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11-01
多媒體直觀形象,匯集海量信息,寓教于樂,將它合理的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見聞,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但如果運用不當,直接呈現,局限預設,不求實效,為用而用,花里胡哨,就會限制學生思維,僵化課堂,喧賓奪主。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避免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與學生想象力發展的沖突,遵循有效性、整合性、個性化三原則,活化課堂教學,講求實效,避免"形式主義",注重學科特點,切勿"喧賓奪主"。只有這樣,才能讓多媒體有效地服務于小學語文教學,為小學語文教學添光增彩。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跟學習興趣是存在非常大的聯系的。只有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才能很好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生的定向能力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他們的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直觀性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更加傾向于教學的形象性。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能夠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的時候,這些學生就會展開想象的翅膀,不斷地開闊視野。在小學階段,每個人的可塑性都是比較強的,這些學生對世界上的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喜歡問為什么,如果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就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畫以及文字于一體,向孩子展示生動、直觀的教學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給語文學習創造了一個好的氛圍。但是,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軟件,特別是輔助課堂教學的軟件,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就會適得其反。教師成了信息技術的操作工,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畫面上,教師與學生被這樣冰冷的機器隔開,學生的思維也變得僵化,教學活動不斷地被打斷,造成了課堂主體的轉移,信息技術"反客為主",這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時候尤其要注意。
2.避免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與學生想象力發展的沖突
小學語文教學重視在閱讀過程中喚起以往的情感體驗,融入新的乃至突發的情感體驗,從而完成對文本意境、形象、情感的再創造或再體驗。而在多媒體教學中,部分教師則將文本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都一一呈現給學生。固然,學生是得到了直觀的感受,但學生對人、物、景的印象都固定在了某個特定的人、物、景上,自身的創造性形象思維就遭到了扼殺。這就是為什么有人反對看電視、電影等視頻而提倡多讀書的原因,視頻形象容易引發人的惰性,總在扼殺人的想象力,只有在文本的閱讀中才能積極有效地拓展人的想象空間。
一位教師在執教公開課《九寨溝》中,學生還沒有細細地朗讀課文,教師就匆匆出示了九寨溝的山水畫面。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學生根本不會再去作其他豐富的想象,哪里還有什么"一千個讀者心中的九寨溝"?
3.遵循有效性、整合性、個性化三原則,活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諸多方便與好處,但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切莫過分地夸大它的作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的運用一定要遵循有效性、整合性、個性化三原則。
有效性原則: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視聽手段對學生產生有效的刺激,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但這樣的刺激一定要精選,要有實效性,針對性,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解決一定的問題,盡量是一節課中至關重要的信息、重點和難點,無關緊要的內容盡量不在課件中出現,不要追求課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熱鬧,這樣只會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內容。
整合性原則:整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的效益。系統論的代表人物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復合體","是相互間具有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結合起來的能夠完成特定功能的整體。"[6](p89)整合性原則就是要把多媒體教學和課堂教學進行整合,把它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地分析該教學手段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要擺正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教學方式只能為教學內容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協調一致,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產生聚集效應,取得最佳效果。
個性原則:美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說的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樣,不同的班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別的,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教師的期望之間也是有差別的,要承認這差別,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這些差別。對隨機性大的教學內容,應減少多媒體的使用,要與學生在共同感知的基礎上共同得到答案,而不是用事先設計好的答案粗暴對待課堂反饋,這既是對學生課堂勞動的承認和尊重,也是符合教學規律的。
4.突破時空限制,展現可感形象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很多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等直接跟人的感官發生作用,帶給人們非凡的感受。但是這些事物有的離學生們的生活相對比較遙遠,還有的受到時間和時空的限制,不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學生就很難對課文中的事物有個相對直觀的感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用多媒體,可以恰當地把事物呈現在學生面前。
比如,在學習《金色的草地》的時候,小男孩通過觀察發現了草地的顏色變化,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那些沒見過蒲公英的學生來說就比較難理解,這時,老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跟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去發現草地顏色的變化。這樣的視覺刺激具有明顯的效果,實現了"情景教學再現",讓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中所要表達的主旨。破解了教學中的難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但是,也不能過分追求多媒體的形式,把音頻、視頻等植入教學課件中,過分追求畫面感,注重課件的音質效果,結果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沖淡了教學主題。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一步步走向小學語文課堂,走向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這是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課程整合,優化教學結構,完成教學任務,切實提高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