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旻麗
【摘要】大學英語作為教學結構中的重要部分,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現狀,總結經驗,探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構建有效的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策略,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深度和質量。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思辨能力 培養模式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0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英語在社會和個人發展中愈來愈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其語言功能,英語教學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點。特別是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背景下,大學教育對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仍然秉持傳統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英語視聽說能力為教學重點,而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卻不受重視。思辨能力在個人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的發展來說,思辨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多項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普遍不高,學習效率更是很低,究其原因,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性和學習中的思維能力,成為一個重要因素。除了學生自身因素外,教師教學模式也成為學生思辨能力難以發展、學習激情缺乏的主要原因。當前的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判斷能力等素養的發展,整個英語教學更加機械化和應試化,這樣的教學機制是對英語課堂的束縛,也大大降低了學生課堂參與性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辨能力無從發展。而分析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對于我們解決問題,思考對策有著重要意義。
(一)英語學習的內在規律影響著其對思辨能力的發掘培養
外語的學習一般在非外語的環境下進行,尤其是學校的教學,因此,要學習外語就需要學習者包括教學者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對外語的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反復練習。而大多數的外語學習中,這些技能的學習都是在機械記憶和被動學習的模式中展開的,外語學習總是致力于將語言的機械模仿不斷加強,最后逐漸使學習者能夠自然熟練地運用大量操練后的內容和技能。而這一過程中主動的思維和積極的批判被忽視,學習者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去完成機械記憶和技能熟練的任務,在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同時,學習者開始陷入缺乏思維邏輯性和獨立性、辯論說理缺乏說服性的困境中,這正是學習者思辨能力缺乏的重要表現。
(二)我國傳統英語教育理念中對英語教學所產生的束縛
教育理念直接指導著教學行為,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傳統教育理念將英語教學視為語言習慣的養成過程,強調通過大量操練、死記硬背和知識機械傳授來使學生的英語語感得以提升,這一理念下,學生的思辨能力被掩蓋,學生如何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也成為教學盲區。除此之外,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關系位置沒有得到有效處理,教師總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則成為注入式教學的接受者。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也十分缺乏,學生口語能力無從培養,語言表達的創造性和能力性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越發成為短板部分。
(三)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培養計劃方面的缺陷
我國大學的整個學生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相比于外國高校來說,都存在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在大學的英語教育中,也同樣有這一問題的陰影。西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尤其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兩項技能。在這樣的理念下,大學英語的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都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多樣化的討論活動、辯論賽、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被積極納入到英語教學中。反觀我國大學的英語教學特別是課程設置,將學生基本功和基礎知識的鞏固作為課程要點,學生的思維面和涉獵區域被限制,這使得學生的思辨能力沒有發展的基礎。
二、構建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有效措施
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需要在教學中進行滲透,這要求廣大的教師積極思考對英語教學模式的重建,尤其是重視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思辨能力培養模式。而這樣一個模式的構建,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綜合考量,才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問題。
(一)觀念的引導和動員
思辨能力培養的前提是使學生擁有思辨精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開宗明義地講清楚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主題,注重教師外部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使學生的內在情感中重視思辨能力,在英語學習中能夠積極接受來自教師的有關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任務,參與課堂活動,積極參與英語教學。其次,也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為知道,為思辨能力培養提供一個互動、開放、自由的教學環境。
(二)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優化設置
在英語教材的編寫方面,編寫專家應該將目光更多的投向如何突出和建立教材的邏輯結構,將英語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滲透在教材中,既為學生提供詳細的英語專業內容,也為學生營造出更多邏輯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問題,嘗試解決問題。
課程設置方面,大學英語需要突破傳統的課程局限,特別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和提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對教學新模式的構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在課程設置中要注意對新課改的研究,靈活設置課程,將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并突出思辨能力的培養目標,并營造良好互動的師生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激情,為學生進行思辨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
(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和思維氛圍
學生思辨意識和激發,首先需要一個民主平等的思維環境,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課堂,重新思考和構建師生的課堂關系,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出來,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產生著和課堂的主導。因此,教師要積極轉換角色,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特別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一個問題,將思維的多元化進一步顯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思辨的魅力,也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學內容的擴充和教學活動的優化設計
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為了進一步激發教學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教學我們倡導英語教學內容要進一步擴充和優化。思辨能力的培養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獨立設置思辨能力的培養課程,專注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一是以英語教學內容為依托,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教學內容和思辨綜合能力的培養,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雙重培養效果。
教學活動方面,英語教學中可以積極開展思辨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活動。小組討論式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學生在自由討論、辯論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并積極接受來自同伴的觀念,使自己的見解和思維方式都得到一個重構。
綜上,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仍需要不斷總結發展現實,汲取國內外先進經驗,積極探索適應我國大學生成長規律的思辨能力培養模式,使大學英語進一步展現其在學生培養中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界, 2013,22(105):59-66.
[2]黃芳.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方式實踐探索[J].英語科技資訊,2013,23(11):103-112.
[3]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2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