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紅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素質教育不斷的普及,新課程改革提出教育要緊密聯系實際,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中。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地添加相關的鄉土地理知識,對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重點分析了鄉土地理教學的特點,以及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有效利用鄉土地理資源提出了一些辦法。
【關鍵詞】鄉土地理 初中地理課程 實踐能力 利用辦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66-02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利用到鄉土地理資源,縮短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距離,減少了陌生感,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從而達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目的。
一、鄉土地理教學的主要特征
鄉土地理只是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課程中必須掌握的一部分地理知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明確清楚鄉土地理的一些特征,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然而鄉土地理不同于其他的地理,它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總體來說,鄉土地理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以下幾點特征。
1.教學內容的地域性
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各具特色,充滿了自身的地域性。而鄉土地理是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環境知識作為教學的內容,因此,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鄉土地理教學涉及到的地理知識比較局限,并且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對于其他的一些地理知識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差距,導致初中地理教學的側重點出現不同的現狀。
2.教學方式的互動性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知識都是學生身處的地理環境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積極指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周邊的環境,努力探索地理方面的文化,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所學鄉土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習的激情,積極參與到地理課堂的學習和探究中,增加了學生對課堂的互動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走進當地居民群眾中,與居民近距離接觸,深入交流,獲取更多相關的鄉土地理知識。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初中地理教學的效果。
3.教學目標的服務性
鄉土地理知識涉及到該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氛圍,所以經過對初中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之后,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清楚自己的家鄉,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地貌特征都有詳細的了解。因此,學生可以根據實際的地理情況對家鄉進行深入的地理研究與改造,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促進家鄉未來更好的發展。
二、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利用鄉土地理知識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地理是在初中新開設的一門關于地域的課程,其教學過程比較抽象,加上初中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沒有什么了解,導致對地理的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參與度普遍不高。但是,鄉土地理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所講的地理知識都是學生所處的本土環境知識,拉近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距離感,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鄉,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也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換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布置課后的小作業,安排幾個學生一組,去收集相關的地理信息資料,再通過整理,最后將家鄉的充滿魅力的地理特征在課堂上一一展示給大家。這種活動的開展,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他們獨立思考,培養了學生團結的意識,從而達到初中地理學習的理想效果。
2.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初中生大腦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尚處于一個不斷進步的階段,對于一些抽象化的事物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講解地理知識時,對于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所熟悉的鄉土地理知識輔助進行講解,這種授課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例如,在講解到交通樞紐這種新概念時,對于樞紐,大部分學生肯定時第一次接觸到,不清楚具體是什么意思。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汽車站的場景,班級里的學生來自各個地方,居住在市區東邊的學生回家要到新汽車站乘車,而市區以西的要到老汽車站乘車,而居住在鄉鎮的人要想來市區必須進行以上車站。這種將市區和鄉鎮交通運輸聯系起來的就稱作交通樞紐,將樞紐一詞形象化,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
3.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鄉土地理知識作為初中地理知識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地理教學過程,且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很強,教師可以積極創造機會,鼓勵學生走到生活中,進行實地考察或參觀旅游,不斷豐富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學習完地圖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所在學校的地形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自己的推斷,在圖紙上畫出學校的大概地圖形狀。整個過程,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實力的提高。
三、鄉土地理課程教學對初中地理教師的具體要求
鄉土地理課程教學既要求增強實際教學效果,深化對本土地理資源的理解,同時還要求培養初中生的綜合實踐意識,發散他們的思維邏輯,從而激發鄉土情懷。因此,鄉土地理課程教學向全體初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全面了解鄉土地理資源或知識
熟悉并掌握鄉土地理資源或知識并非朝夕之事,所以必須要求教師長期進行積累與堅持。與此同時,除將理解透教材內容以外,還應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等諸多方面進行調查和研究,以此全面了解鄉土地理資源,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為日后的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和依據。
2.務必做到認真備課
在對每章節進行系統備課時,初中地理教師應考慮該章節內容與本地區的地理資源是否可以巧妙地進行結合,如何才能使學生們增強對鄉土地理資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且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深化對鄉土地理狀況的理解,所以確保每節課都能做到認真備課,進而探索出對地理實踐以及野外活動的可行方法。
3.時刻關注社會發展,保持與時俱進
由于鄉土地理環境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所以往往會限制師生的教學、學習視野。鑒于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時刻關注社會發展,保持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針對新聞中涉及的地理知識、生態環境等諸多內容,需要與學生進行及時交流和溝通,共同商討黨和政府出臺的地理保護政策,進而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成為“地理小達人”,同時也能充分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不斷提高其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4.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鄉土地理資源調查
組織學生進行小范圍內的觀察與繪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且也能夠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比如,在繪制地圖過程中,其重難點在于方向和比例尺,那么教師應對這方面的內容加以強化。再如,初中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本地區市容調查時,首先要求學生列出各主干道的行政單位、商店、服務業以及工廠等眾多領域的具體名稱,接著對其整體的地理布局給予客觀評價,指出存在的諸多不足,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意見,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繪制平面分布圖。在此過程中,很多原先對地理方向感到云里霧里的初中生在參與這項調查活動之后立即表現出豁然開朗,不僅掌握了繪制地圖方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深化了對本地區地理資源的了解和認識。總之,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鄉土地理資源的調查。
參考文獻:
[1]陸云濤.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鄉土地理教學[J]. 赤子(上中旬). 2015(14)
[2]石衛娟.鄉土地理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