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南
摘 要: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入手,學習我國人民追求解放、反抗侵略的史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習我國的科學文化成就以及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闡述歷史史實和歷史事件,增強學生對民族團結和我國國情的理解,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讓思想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得到充分的滲透,把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歷史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歷史教學中進一步加強思想教育,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見,歷史教學不僅要完成歷史知識的傳授任務,還要充分發揮歷史課的思想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我就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談談自己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引導學生了解祖國人民追求解放、反抗侵略的史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凝固下來的一種對祖國、對民族最濃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旗幟,它關系到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無數的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典范。比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臨終不忘囑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孫中山。他們的事跡是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最好素材,他們的優秀品質也是我們年青一代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二、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科學文化成就及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大發明”為全人類進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孔子、屈原、關漢卿等人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元謀人的古老、青銅器的精美、陶瓷和絲綢的神奇、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充滿智慧勤勞的象征;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這是中華民族勇敢無畏的見證;我國典籍的豐富是世界所公認的,不但如此,它幾千年文字的記載一直沒有中斷,可以說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的連綿不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具體體現。這些事實,是歷史教學中弘揚學生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
三、通過歷史事件的闡述,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從來就是人們社會責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體現。比如大禹“為了治理洪水泛濫,含辛茹苦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詩圣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學巨匠魯迅“棄醫從文”等等。他們都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舍棄了個人的一切,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同祖國民族的興衰榮辱聯系在一起。通過對這些歷史上仁人志士高尚品德的學習,培養學生做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好青年,從而肩負起民族振興這個當代中國青年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四、通過歷史史實的教學,增強學生對民族團結的理解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給予批駁。比如,唐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后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元朝宣政院的設立,使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清朝時期,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駐藏大臣的設置,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從這些史實中,學生充分認識到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同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懂得了民族團結對當前建立新型的民族關系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
五、通過歷史教學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近百年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使中國落伍了,遭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而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這些歷史史實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了學生愛黨愛國的熱情。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加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快速發展,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學生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大大堅定了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從而自覺地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大潮中。
總之,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是完成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分析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勝任時代賦予他們的崇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清順.淺談歷史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6).
[2]王少牛.把愛國主義教育體現在歷史教學中[J].文理導航(下旬),201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