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摘 要:隨著近幾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一系列新型的教學模式也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得到運用,分層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分層教學指的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從而保證教學的效率能夠有所提升。今天就小學數學的教學進行探討,看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分層教學,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分層目標
一、如何針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所謂分層,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生合理進行分層,如果分層不當有可能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損傷。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分組呢?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是最能反映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但是如果教師僅僅根據一次測驗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話肯定不夠公平,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十次測驗的平均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A層學生是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困生”,B層學生是學習能力相對普通的學生,C層學生是學習能力比較強可以帶動其他學生學習的優秀生,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其次在分層的時候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堂的積極性,針對學習比較積極努力但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適當對他們的組別進行調整,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再次,在分層時也要考慮學生的意愿,學生愿意去挑戰更加有難度的學習時,教師不要一味阻攔而是要進行鼓勵,如果學生自愿加入C組學習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們愿意去接受更艱巨的學習任務。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要考慮以上三個因素,保證學生都能接受而且也不會影響教學效率。
二、合理制定分層目標、教學要求
我們進行分層教學目的在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比較簡單的教學任務,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相對普通的教學任務,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的要求相對也要嚴格一些,不能僅僅要求他們理解課程內容,更要要求他們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如,在進行“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A層次的學生,教師設置的目標是“通過一節課的學習能夠明白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則”;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則要要求他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徹底理解規則并能夠獨立完成課堂練習;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設置“完全掌握四則混合運算,在完成練習之后要能夠舉出至少3個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例子”這樣的教學要求。這種設置不同教學目標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對于C層次的學生,他們能夠在掌握課堂內容之后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B層次和A層次的學生也能在課堂上完成要求,這樣的形式不會使一部分學生因為不能完成課堂要求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
那么在分層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呢?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方式肯定也要有所不同。對于A層次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學習能力比較弱,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對他們進行重點引導,觀察他們在學習時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及時進行解決,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有所收獲;針對學習能力相對一般的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重點引導他們進行合作式學習,讓他們每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合作小組,運用集體的智慧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這樣既能培養這一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保證教學的效率;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獨立進行學習,教師在設定完教學任務之后引導他們進行自主預習、學習、復習,重點開發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完成任務也要著重開發他們的思維,提升教學效率。
四、分層教學的意義
那么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什么要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呢?首先這更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它尊重了學生之間本來存在的差異,采取了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其次它能夠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統一的目標、統一的教學方式使一部分學生因為不能完成目標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也使一部分學生覺得課堂沒有難度而產生驕傲情緒,分層教學的方式能夠使所有學生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這樣的形式更能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
今天我們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分層教學以及分層教學的意義做了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也希望各位教師能夠真正運用好這個教學的方式,切實發揮它的作用,讓教學效果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陳虹.基于分層教學法的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3(4).
[2]米瑪卓瑪.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9).
注:本文系課題編號:XH2015B083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