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機制體制的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此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國有企業的檔案管理員,企業檔案的流向問題值得思索和探討。
關鍵詞:新形勢;企業檔案;流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得到建立和發展,國家的社會環境、傳統發生了制度創新,尤其是在現如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檔案的流向給國有企業的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是檔案管理員應該深思和研究的方向。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占得一席之地,大多數國有企業都紛紛重組改制,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因經營不善而破產了,那么這些產權發生變動甚至是破產的國有企業的檔案該何去何從呢?因此,新形勢下企業檔案的流向問題成了討論的熱點。
首先,先談一下國有企業產權變動中檔案的流向問題。
針對國有企業產權變動中檔案的流向,1998年由國家檔案局、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聯合發布了《國有企業資產與產權變動檔案處置暫行辦法》,在原則上對國有企業資產與產權變動的檔案做出了處置:
1.基建檔案、設備儀器檔案隨其實體歸屬;產品、科研檔案(其中含專利、商標、專有技術等檔案)按有關政策法規辦理,沒有規定的由雙方商定處理;會計檔案按財政部、國家檔案局《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有特殊規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生產技術管理、經營管理檔案由雙方商定,可移交接收方,亦可隨黨群工作、行政管理檔案移交企業主管部門或寄存所在地國家檔案館;
國有企業之間兼并的,被兼并企業的檔案歸屬于兼并企業或新設置的企業,由兼并方統一管理,單獨保存。國有企業與國有企業合并,其檔案處置按國有企業之間兼并的檔案處理辦法辦理;
國有企業被集體、私營和中外合資、合作等非國有企業兼并的,其黨群工作、行政管理、生產技術管理、經營管理類檔案按隸屬關系移交企業主管部門或寄存所在地國家檔案館,也可由企業主管部門或所在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指定有關企業代為保管;
國有企業整體出售給國有企業的,其全部檔案歸屬于買方;國有企業整體出售給集體、私營和中外合資、合作等非國有企業的,其檔案處置按第1條規定辦理;
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租賃的,其檔案處置列入雙方合同契約。承包、租賃前該企業的全部檔案由發包、出租方安全保管,承包、承租方可以按有關規定查閱利用;承包、租賃期間形成的檔案,由承包、承租方按國家有關規定負責收集、整理、保管,承包、租賃期滿,向發包、出租方移交,并擁有使用權;
國有企業以其全部資產改組為股份制企業的,改組后的檔案另立全宗,由股份制企業管理。國有企業以部分資產改組為股份制企業的,進入股份制企業的部分,其改組前后的檔案分立全宗,由股份制企業管理;未進入股份制企業的部分,其檔案由原企業自行管理。
有了《國有企業資產與產權變動檔案處置暫行辦法》,就能以其為根據,對國有企業產權變動中檔案的流向依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因為“大連市主管企業改制的有關主管部門認為,企業由國有性質變為民營,意味著原國有資產已經全面改變性質;而轉制后的企業工作與原企業具有連續性,需要經常不斷地利用檔案。從企業工作銜接和發展的角度出發,檔案留在轉制后的企業更為有利”[1],所以我認為在根據具體情況對國有企業產權變動中檔案的流向進行分析時,應該盡可能使檔案留在專制后的企業。
國有企業兼并集體企業的,則集體企業的檔案歸國家所有;集體企業兼并國有企業,經雙方商定,國有企業檔案可以成為集體企業檔案的一部分。但是對兼并企業檔案的管理要注意的是,兼并與被兼并企業在兼并之前的檔案,應各為一個全宗;被兼并企業在兼并之前的檔案被兼并企業接收后,應單獨管理,不能和兼并企業的檔案合并在一起管理,更不能相互混淆。
整體出售給國有企業的,則檔案應歸屬于買方;企業出售給私營企業的,經雙方商定,則檔案可以由買方接收。當然為了掌握出售企業的檔案情況,出售企業可向主管部門或檔案館報送一套檔案移交目錄或移交書,以便企業主管部門或檔案館掌握出售企業的檔案流向,備作查考。那些與本企業發展關系不大,但是又涉及保密或對其它方面有保存價值的檔案材料,在經得買方同意的情況下,出售企業應單獨整理,移交到企業的原主管部門或同級檔案館。至于涉及知識產權及專利的檔案材料,在企業出賣時應作為無形資產一同出售給買方;如若買方不要的,可以移交給企業的原主管部門或同級檔案館。
其次,再談一下國有破產企業檔案的流向問題。
針對國有破產企業的流向,以上海為例,1999年由上海市檔案局、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聯合制發了《上海市國有破產企業檔案管理規定》,在原則上對上海市國有破產檔案做出了處置:
1.破產企業屬產權范疇的科研、基建、設備、產品檔案隨產權的變更而轉移;其它檔案應當移交給企業主管部門管理;無企業主管部門的應當按管理權限移交給市或區縣綜合檔案館代為保管;
2.破產企業被拍賣的,記載國有資產的檔案須經資產評估后,方可有償轉讓給買方;企業黨群工作、行政管理、經營管理檔案及會計檔案等不需轉讓的,由地方綜合檔案館或新型檔案機關接收;
3.破產企業產權出讓給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不需轉讓的檔案可移交原企業主管部門管理;
4.破產企業檔案清理移交工作應當與國有資產清算移交工作同步進行。在企業資產評估中應當包括記載企業無形資產(商譽、商標、專利、專有技術等)的檔案;
5.下列破產企業的檔案應當由市或區縣綜合檔案館無償接收:(1)企業歷史較久,建國前在本市、本地區的工商企業發展史上有一定影響和地位的破產企業檔案;(2)企業建國前的歷史檔案已經被市或區縣綜合檔案館接收進館的破產企業檔案;(3)企業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對本市、本地區經濟發展曾起著重要影響并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的破產企業檔案;(4)屬本市、本地區首家破產的破產企業檔案。
《上海市國有破產企業檔案管理規定》只是提供了一些處事原則,具體問題仍需具體分析。
根據《上海市國有破產企業檔案管理規定》,企業在破產以后,除作為資產轉移的設備、基建檔案隨產權變動與實物移交外,其余檔案則向企業主管部門或市或區縣綜合檔案館移交,不隨企業的破產拍賣而賣給私營企業。但事實上,檔案館不可能完全接受破產企業的檔案,這就意味著需要一個中間機構來暫時接收,而且應該是有償的。
破產企業產權拍賣給外資企業的,其檔案不能隨著企業產權的拍賣而賣給外資企業。許多國有企業的檔案除具有自身使用價值外,還具有社會使用價值。每一份企業檔案都可能有社會使用價值,而這種價值又是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出來,這是形成檔案的企業是無法鑒定和判斷的,只有通過檔案館才能完成這種工作。如果將破產企業檔案賣給外資企業,也意味著將企業檔案的社會使用價值同時賣給了外資企業,而且,這樣也不利于保密和技術安全。因此,不能將破產企業的檔案賣給(或移交)外資企業,而只能由檔案館鑒定接收。
最后,再談一下外商投資企業變更、終止時檔案的流向問題。
針對外商投資企業變更、終止時檔案的流向,1994年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了《外商投資企業檔案管理暫行規定》,在原則上對外商投資企業檔案檔案做出了處置:
外商投資企業終止、解散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檔案交由原中方合資、合作者妥善保存,或向當地國家檔案館移交。外資企業的檔案按以下情況,分別處理:
1、外資企業延長期限、分立、合并或其它事項變更的,該企業的檔案向變更后的企業移交;
2、外資企業期滿或依法宣告破產的,該企業的檔案向上級或所屬市、區、縣檔案館移交;
3、外資企業因違反法律、行政規章被依法責令關閉的,按照有關機關的決定處理;
4、原企業根據需要可保存有關檔案的復制件。
總的來說,外商投資企業的檔案只能流向中方,要么由中方合作者保存,要么移交檔案館。
總體來說,我認為國有企業產權發生變動或是破產后的檔案,大部分還是應該流向接手下來的企業,這里大部分的檔案指的是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檔案。無論國有企業是發生兼并、出售亦或是破產,原企業的檔案留在接手的企業比起留在檔案館更為有利,因為企業檔案記錄了原該企業生產的全面情況,留在接手下來的企業有助于其日后的生產發展。在與企業生產關系不密切的檔案中,將那些需要保密的、與國家發展有聯系的、具有長遠保存價值的企業檔案向檔案館移交,余下的企業檔案可有償流向一個中間機構。
在新形勢下,對于企業檔案的流向,我們只能如同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積累經驗,盡可能使企業檔案有最佳的流向,使企業檔案能最好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所用。
參考文獻
[1]包曉海.破產與轉制企業的檔案處置問題應區別對待[J].中國檔案,2007(12)
作者簡介
錢曉雯,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