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琴玉
【摘 要】在小學階段就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識字能力,而朗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從廣義上說朗讀時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適當?shù)睦首x實踐設置和理論方面的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至關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
在當前的教學體制下,先進的教學理念應當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而教學觀念的革新需要實踐和理論的指導。從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過程中,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朗讀依然占據(jù)很重要的地位,有效的朗讀教學對于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意義重大。從目前的教學調查來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但是低效率的朗讀教學仍大比率的存在,然而,這種現(xiàn)象并不符合新課程改革中關于語文學科的重新詮釋。
1當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語言學習最好的時期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在課堂中,所以,要想提高朗讀教學效果就應該要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做法對于營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合理運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是朗讀教學的基礎目標。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情感的控制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各項語文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改革的關鍵。顯然,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學生在朗讀數(shù)量上的要求,還要提升課堂朗讀內容的質量,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地體驗朗讀的樂趣,積累知識。目前傳統(tǒng)課堂中對朗讀的定義過于膚淺,對朗讀教學的認識不夠深入,絕大多是的教室只是將朗讀作為一個過渡性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在讓學生們一齊大聲朗讀之后,很多老師就開始逐字逐句的分析,翻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在扮演一個沒有效率的閱讀者,只是機械地完成了齊聲閱讀的任務,這種教學不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也沒有通過朗讀對學生的內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種簡單的朗讀教學無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也無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個消極的方法自然不會給學生帶來樂趣,還會讓學生的表現(xiàn)力和學習思考能力下降,使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2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指導學生在初次朗讀時整體感知課文
要想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就必須要反復地朗讀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初讀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關鍵。當然在初讀過程中,老師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這時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怎樣從整體上感知和體會課文,老師通過閱讀帶領同學們學習重點字句,這樣才能使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體內容。
同時,一定要注意初讀時,對學生的發(fā)音要進行指導,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正確理解每一個詞語所蘊含的內涵。其次,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正確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在課堂前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些閱讀作業(yè),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列舉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尋找答案,甚至可以是一邊閱讀一邊尋找正確答案。當然,還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篇幅較短的情況下,自己朗讀的次數(shù)應在5~6遍,假若文章篇幅過長則應規(guī)定朗讀的次數(shù)稍短些,大概在3~4遍即可。然而,朗讀課程的進行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實施,由于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閱讀時勢必會遇到一系列的障礙和困難,這時教師應該要給予學生在朗讀上的一些指導和幫助,教會學生在遇到自己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標上一些記號,以便于向老師尋找?guī)椭n堂中,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最后可以采用大家一起討論的方法進行解決,實在很難時就由老師來為學生們解答。比如說:當老師在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文時,就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即:“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什么故事,在什么樣的狀況下會出現(xiàn)這樣的故事,在整篇文章中給你印象最深刻或者你認為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有同學可以勇敢地站起來給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這篇文章嗎?”提出問題后,實行自由選擇進行分組尋找答案,在每組中可以讓小組成員進行朗讀,其他成員進行點評。當然,在同學們朗讀時教師應該四處查看,認真聽取學生們的朗讀聲,一旦發(fā)現(xiàn)錯誤應立即指出,馬上讓學生進行修正。
2.2指導學生欣賞課文
由于學生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初讀后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因此在學生們全部都朗讀完畢后,教師讓學生們提出自己的問題,然而,此時老師不能立即回答學生們的提問,不能立即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做法會讓學生形成一種懶惰習慣,影響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思考興趣也會逐漸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朗讀過程中,教師應該要給學生們一些提示,指導他們從某一角度進行解答和思考,等到再次朗讀時,要求學生們在朗讀過程中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們形成自己的正確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們在朗讀中找到樂趣,增強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最后朗讀時,教師這時就應該要領導學生們將文章的紋理結構整理清晰,逐段分析文章各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真總結各部分與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深入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更大程度地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最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地闡述自己的問題的看法,并且自己嘗試總結答案。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師的教學有效性,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廣度。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礎的知識是學生進行思維拓展的前提,而學生思維的拓展需要教師進行更加細致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提取,同時領悟文章的主題內容并運用到生活中,提升學生的實踐和運用的能力。
2.3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充滿個性化
為使學生們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體認作者的寫作思想和寫作意圖,讓學生們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讓學生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教師應當提高課堂閱讀的要求,對課堂內容要做到盡可能的細致并要求學生仔細品讀。在品讀課文時,教師應該注意深化學生們個性化的情感對話,當然,僅僅通過鑒賞課文的語言文字,對產生非常直觀的感悟是沒有幫助的,教師應該領導學生綜合文章描述的內容進行想象、聯(lián)想,將一些單調乏味的文轉化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動態(tài)的意境圖面,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對抽象文字的形象化轉換,學生可以更為直觀的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要表達的情感,同時將教師在設計此類情景是可以采用模塊化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理解進行詮釋。
3結語
當前教師對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時間安排、評價考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導致朗讀教學并沒有對學生自身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升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老杜教學的改革必須從教學理念出發(fā),從兒童心理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情況和與年齡匹配的朗讀教材的文本類型這兩個方面深度討論朗讀的教學目標及其教學方法,提升朗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05)
[2]葛東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