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茹 劉春光
[摘要]在《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一課中,充分挖掘教學素材,融入6幅改編圖片,豐富學生“自學”資源;結合問題設計遞進引導,通過“互學、領學”構建問題式課堂,解決了細胞呼吸核心概念,突破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學習難點,最后得出“ATP的主要來源是細胞呼吸”的結論。這樣設計教學,增強了課堂的任務性,提高了課堂的互動力。
[關鍵詞]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17-03
一、教材分析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細胞呼吸是細胞新陳代謝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涵蓋了胞內物質、能量代謝,緊密聯系了“酶”和“ATP”,指明了“光合作用”形成糖類的部分去向。本節課闡述了細胞呼吸、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細胞呼吸原理應用4個板塊的內容,呈現了“有氧呼吸過程圖解”,補充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涉及較多概念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要求學生能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過程,能將細胞呼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應用。
二、教學設計思路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是對ATP主要來源的總體評價,這一評價需學生仔細思辨、反復理解才能認同。思辨可借助若干問題作為載體,問題可從充分挖掘教學素材而生。對此,筆者基于問題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突出“問題”的層次性:學生“自學”時,能夠“發現問題”;“互學”時,希冀“解決問題”;“領學”時,圍繞“新生問題,提升認知”。如此,學習過程“以問題為核心不斷答疑、生疑、再答疑”,順道“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細胞呼吸的具體過程、核心概念,得到“ATP的主要來源是細胞呼吸”的結論。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說出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說出細胞呼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從反應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摩爾數變化4個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嘗試培養學生尋找關鍵詞的能力;鍛煉學生提取信息、梳理信息、簡化文本、化文為圖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思考、善于發現的能力,明白“知識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
(2)認同ATP的主要來源是細胞呼吸。
五、教學過程
1.視頻導入
播放“發酵歷史”視頻,引導學生從視覺上初步了解以下內容:公元前6000年,古巴比倫人掌握“發酵釀造啤酒”技術;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學會了用“發酵法”制造面包;中國在殷商時期掌握了“釀酒”技術,在秦漢時期,學會了制醬,在周朝時期,學會了制醋。
播放完視頻后,教師提問:(1)視頻中反復出現了一個關鍵詞,請找出來。(2)怎么理解發酵?(3)在生活中,大家也會有意無意地接觸到發酵。如市場上售賣的安琪酵母(課件出示圖片)是用來發面的。發面后,面團松軟,為什么?面團偶有酸味,為什么?發酵與細胞呼吸之間有怎么樣的關系?
[學生學情]能指出視頻中的關鍵詞是“發酵”,知道面團松軟是因為產生了氣體,但不知道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及發酵是怎么一回事。
[教師補充]補充“發酵”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及點明“發酵”與呼吸作用的聯系:發酵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師繼續追加問題,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取一部分發酵液,用乙醇和丙酮處理其中的酵母細胞,將它們殺死,發現處理后的發酵液仍然保持發酵能力,為什么?
學生紛紛進行思考,整個教室一片寂靜,此時教師不急于解釋,為后文發酵相關知識的拓展做好情境鋪墊。
2.學生自學,理解“細胞呼吸”核心概念
待學生的“頭腦風暴”過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細胞呼吸”相關板塊,尋找問題答案,之后再拋出兩組問題(多媒體投影),引導學生自學。
第1組問題:(1)找出細胞呼吸概念的關鍵詞,它們在一個化學反應式中各自對應的意義是什么?怎么理解氧化分解?(2)怎么理解細胞呼吸概念中的有機物?有機物是指前面學過的四類(核酸、蛋白質、糖類、脂質)嗎?(3)細胞呼吸有哪些類型?(此組問題主要用于解讀“細胞呼吸”概念)
第2組問題:(1)生活中常使用“呼吸”一詞,請做深呼吸。這里的“呼吸”指的是什么?(2)你能否結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呼吸全過程”(如圖1),標出你認為的“呼吸”對應范圍?(3)呼吸作用僅發生在肺里嗎?(4)O2進入肺后最終去哪兒了?CO2從哪兒來?(此組問題主要用于尋找“呼吸”與“呼吸作用”的關系)
[學生學情]學生討論并交換意見后知道“有機物”是反應物(底物),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質,如糖類、脂肪,“細胞內”是場所,“酶”是反應條件,“CO2或其他產物”是生成物(產物),“ATP”是能量。細胞呼吸有兩種方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但學生對于“有機物能否判斷為蛋白質、核酸”疑惑不解、各執一詞,以為“呼吸”就是呼氣和吸氣。
上述學情,表明學生已完成“自學”和“互學”,暴露“細胞呼吸概念”思維盲區:不理解“氧化分解”的含義,不明白“ATP”是作為物質還是能量,無法區分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不清楚細胞呼吸、呼吸作用與呼吸有何異同,不理解“呼吸”的含義,誤以為呼吸作用僅僅發生在肺里。這些學情,正是教師教學的人手點及學生“互學”提升的好素材。
[教師補充]“氧化分解”是一種化學反應類型,包含氧化還原反應和分解反應兩種;ATP不是能量,是產物,它雖含兩個高能磷酸鍵,但它是大部分細胞主要能源物質,故ATP應視為產物。能量變化為釋放能量。除了糖類、脂肪可釋放能量外,還有蛋白質,可作為生命活動的特殊能源。核酸不能提供能量,一般用作遺傳物質。學生口中的“呼吸”即肺通氣,不完整。以人為例,所謂“呼吸”指人體從周圍環境吸入O2,同時呼出CO2的過程。它包括三個層次:肺通氣(外呼吸);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內運輸);呼吸作用(內呼吸)。細胞呼吸與呼吸作用實質相同,都是細胞內的有機物發生氧化分解,釋放能量,形成ATP。
3.學生互學,教師領學,突破“有氧呼吸”學習難點
葡萄糖是細胞內的主要能源,也是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質。教師先展示“葡萄糖的有氧呼吸過程”(如圖2),然后再將其轉化到一個具體的細胞內(如圖3),最后以1mol葡萄糖的有氧呼吸為例,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組問題。
第1組問題:(1)請說出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的位置。線粒體外膜、內膜、嵴、線粒體基質分別在哪?(2)有氧呼吸共3個階段,在圖3中用①②③表示,請說出各個階段在哪發生,討論每個階段的物質變化、摩爾數變化,并寫在括號內。(3)有氧呼吸離不開O2,但真正需要O2的是在第幾階段?若把O2中O用18O標記,”O最先出現在哪?(突破學生“物質變化”學習難點)
第2組問題:(1)1mol葡萄糖經有氧呼吸釋放能量為2870 kJ,其中只有1161 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其余的能量去哪了?由此說明釋放的能量有哪些去向?(2)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有95%來自線粒體,因此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在哪?(3)寫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與化學反應式對比,生物反應式的寫法有何異同?(4)說出有氧呼吸的關鍵詞,使用這些關鍵詞,給有氧呼吸下定義。(解決學生“能量變化”的學習困難)
[學生學情]學生在完成兩組“互學”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困惑:(1)[H]是什么?有何作用?它和以前接觸的H、H+、H2有何區別?(2)如何計算物質摩爾數?有氧呼吸總反應式出現的“+能量”是“ATP”或是“熱能”還是“ATP+熱能”?學生的這些新困惑,是問題式課堂真正的互動力和生產力。
教師隨即分析學情,找準“下手點”:從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反應條件以及反應類型四個角度梳理“有氧呼吸過程圖解”,如表1。不難發現物質摩爾數變化、反應類型在表中依然懸而未決。究其原因,就是[H]作用和它作為“中間產物”的地位問題沒有解決,出現了“知識斷點”。對此,教師教學的“下手點”應為[H]和“中間產物”。
[教師“領學”提升][H]不是H,不是H+,而是一種化合物NADH,具有還原性,作為還原劑。O2作為氧化劑,這為“反應類型是氧化還原反應”做足了提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生成[H],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從C6H12O6最終變成了CO2來看,屬于分解反應。綜上所述,有氧呼吸反應類型為氧化分解,與前文細胞呼吸反應類型一致。
教師接著介紹“中間產物”,為“書寫總反應式”和“能量逐步釋放”搭橋鋪路。有氧呼吸是一系列連續反應,不是一個化學反應。以丙酮酸為例,丙酮酸既是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物,也是第二階段底物,像丙酮酸這樣的,還有[H],都屬于中間產物。每一階段由專門的酶(可用酶1、酶2、酶3表示)催化,且前一階段的反應產物是后一階段的反應底物,因此葡萄糖逐步分解,能量逐步釋放。釋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其余的在有關酶催化下被ADP接受,與磷酸結合,生成ATP。
4.檢測基礎,“領學”拔高,突破“無氧呼吸”學習難點
第1組問題(檢測基礎):(1)在有O2的情況下,細胞有氧呼吸釋放能量,形成ATP。在沒有O2或O2不足的條件下,細胞怎樣解決ATP供應問題?(2)據圖4,無氧呼吸包括兩個階段,在圖4中用①②表示,討論每個階段的發生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在圖5括號內寫出。(3)寫出無氧呼吸總反應式。(4)同是無氧呼吸第二階段,為何丙酮酸被還原的產物不同?能否舉例說明哪種生物進行酒精發酵,哪種生物進行乳酸發酵?有沒有一種生物既進行酒精發酵又進行乳酸發酵?試舉例說明。(5)仿照有氧呼吸,給無氧呼吸下定義:無氧呼吸一般指在____的條件下,通過____的催化,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為____,同時釋放____的過程。
[學生學情]“互學”后生疑:據有氧呼吸[H]作用,提示兩種無氧呼吸反應類型均為氧化分解,卻無法說出丙酮酸被分解為不同產物的原因,亦不能說出氧化分解的異同。
諸如此類就是知識縫隙,教師找出這些知識縫隙后,應見縫插針,從“能量釋放多少和去路”人手,設計第2組問題,實現思維引領螺旋式上升。
第2組問題(“領學”拔高):(1)以乳酸發酵為例,每消耗1 mol葡萄糖釋放的能量為196.65 kJ,其中只有61.08 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去哪了?以酒精發酵為例,每消耗1 mol葡萄糖釋放的能量為225.9 kJ,其中只有61.08 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去哪了?無氧呼吸第二階段釋放能量了嗎?(2)與有氧呼吸釋放的能量2870 kJ相比,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非常少,二者釋放能量相差如此之大,這對于理解氧化分解有何意義?差值部分能量儲存在哪?(3)說出哪些過程能形成ATP?在ADP轉化成ATP過程中,所需能量從哪來?
教師補充表2:由于酶種類不同(用酶a、酶b、酶c表示),丙酮酸被還原的產物不同,要么生成酒精和CO2,要么生成乳酸,不會二者兼而有之。酒精發酵適用于大多數植物、酵母菌;乳酸發酵適用于大部分動物和乳酸菌。與有氧呼吸相比,無氧呼吸釋放能量較少,說明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徹底,無氧呼吸氧化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
[歸納小結](1)細胞呼吸主要方式:有氧呼吸。(2)判斷氧化分解徹底與否的依據:觀察產物是否均為無機物。(3)ATP的主要來源。個:①有氧呼吸;②無氧呼吸;③光合作用(如圖6所示)。相應的,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的能量來自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或光能。對于動物、人、真菌和大多數細菌來說,均形成ATP的過程主要有3來自細胞呼吸作用有機物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對于綠色植物來說,除了依賴呼吸作用所釋放的能量外,在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時,還能利用光能將ADP轉化為ATP。因此ATP的主要來源是細胞呼吸。
5.提問結課.首尾呼應
酵母菌是引課素材,繼續尋找挑戰點進行結課,做到首尾呼應。
提問結課:(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生存,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是什么?(2)回到課前“頭腦風暴”:取一部分發酵液,用乙醇和丙酮處理其中的酵母細胞,將它們殺死,發現處理后的發酵液仍然保持發酵能力,為什么?(3)某小組在注射器中加入3 mL含酵母菌的培養液,吸入9 mL空氣后加塞密封,一段時間后,發現針管內的氣體體積增加。為什么?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涉及較多的概念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夾雜推理分析,課堂處理很有難度。在不照搬教材的情況下進行重構:切塊、分層同時推進。切為3塊,分別是細胞呼吸、有氧呼吸、無氧呼吸,每1塊以組織若干問題分層推進。
“視頻導入”引課,帶出關鍵詞“發酵”,為細胞呼吸概念尋找關鍵詞做好思維內動,亦為“結課”做好首尾呼應,做到了用一個觀察點抓住一節課。
自制的6張圖既是3塊相應線索,也是教學特色。學生初步閱讀教材建立認知后,借助圖形二次建構,為快速“站立文本”搭建支架。特別是有位學生分析有氧呼吸總反應式時,提到“釋放的能量怎么理解?是ATP,或是熱能,還是ATP和熱能二者的總和”,讓教師始料不及,而這就是問題帶來的生產力。學生在問題式課堂中互疑互解、互幫互學,逐漸形成嚴謹性思維,不僅在學而且在用,是學以致用的典型。
有氧呼吸過程是重點,亦是難點。以問題遞進式推進,使組織課堂、觀察課堂的視角由“個體認知”上升為“集體對話”,把課堂變成學生交互的舞臺,增進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成就了鮮活的課堂。特別是在處理圖3和圖5過程中,學生多次板演,出現多次“學習斷點”“知識縫隙”,為教師找出學生的學習困難及時“搭橋”,也為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生成新問題“鋪路”。此類“問題中再生問題”的方式使問題生成及時、鮮活、有力,從而突破有氧呼吸學習難點,最終讓學生認同“ATP的主要來源是細胞呼吸”。如此,放手二次開發教材,實實在在地構建了問題式課堂。實踐證明,本課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