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戰++王漢男++韓娜娜 王立秀 郭強++周亮++趙奎軍



摘要:為探討密云水庫流域土壤動物的群落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特征,為密云水庫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于2015年6—7月,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手撿法對北京密云水庫流域的5個生境[杏林(Ⅰ)、紫穗槐林(Ⅱ)、柳樹林(Ⅲ)、桑樹林(Ⅳ)和沙棘林(Ⅴ)]進行土壤動物調查研究。結果:共捕獲土壤動物3 087頭,隸屬2門4綱15目,其中優勢類群有4類,即中氣門亞目、等節跳科、球角跳科和雙翅目;常見類群有4類,即隱氣門亞目、長角跳科、同翅目、鞘翅目幼蟲,兩者共占總捕獲量的94.5%。在空間分布上,除生境Ⅴ外,其他生境土壤動物的垂直分布均呈現明顯的表聚性。在5個不同生境中,土壤動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的大小順序為Ⅰ=Ⅲ﹥Ⅴ﹥Ⅳ﹥Ⅱ;Margalef豐富度指數的大小順序為Ⅰ﹥Ⅲ﹥Ⅴ﹥Ⅱ﹥Ⅳ;Simpson優勢度指數的大小順序為Ⅴ﹥Ⅳ﹥Ⅰ﹥Ⅲ﹥Ⅱ;Jaccard相似性系數表明,Ⅲ和Ⅳ之間為極相似,其他生境兩兩之間為中等相似。
關鍵詞:密云水庫;土壤動物;生態系統;群落組成;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154.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445-04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項目: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編號:J1210069-32)。
作者簡介:林青戰(1991—),男,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土壤動物生態學和彈尾目系統分類學研究。E-mail:linzhan20092513417@163.com。
通信作者:謝桂林,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彈尾目昆蟲系統分類學和土壤動物生態學研究。E-mail:desoria@qq.com。
土壤動物是森林、草地、濕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2],聯系著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3],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4],對植被、土壤等環境因子的變化有一定的響應[5-6]。大部分土壤動物是土壤有機物質或動植物殘體的分解者,尤其在凋落物分解過程的調節中起到重要作用[7],對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有重要意義[8-9],土壤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不言而喻[10];因此,土壤動物是陸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中心環節,是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驅動因子[11]。同時,土壤動物在自然界中占據了多樣性更高、空間尺度更廣的生境,具有廣譜的生物地理學和生態學探針功能[12],對生境變化高度敏感,可以用來描述生境的特征及指示生境的變化,在各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3]。近年來,土壤動物的生態學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14]。
密云水庫是潮白河上最重要的水庫,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該流域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環境脆弱[15]。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流域內的地表植被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進而對流域生態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人為因素的干擾程度決定了局部環境條件,因此影響了物種多樣性[16]。本研究以位于密云水庫流域5個不同的生境作為試驗樣地,旨在深入探討密云水庫流域土壤動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及其多樣性特征,為密云水庫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
1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密云水庫位于北京市密云區(40°14′~41°05′ N、116°07′~117°30′ E),距北京市中心約100 km,水庫最大水面積188 km2,由潮河、白河2個水系組成(圖1)。
[TPLQZ1.tif]
密云水庫流域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干旱冷暖變化明顯,無霜期為150 d左右,日照充足,水熱同期,年平均氣溫為10.8 ℃,降水分布一般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均降水量為300~700 mm。降水絕大多數集中在汛期,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徑流是河流的主要補給形式。流域內土壤分為褐土、棕壤、草甸土和粟鈣土等4類,流域內植被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為主[15,17]。
在密云水庫流域選取5個不同生境作為采樣地進行調查研究,分別為生境Ⅰ:杏林,屬于落葉喬木,高5~8 m;生境Ⅱ:紫穗槐林,屬于落葉灌木,高1~4 m;生境Ⅲ:柳樹林,屬于落葉喬木,高3~10 m;生境Ⅳ:桑樹林,屬于落葉喬木,高 6~11 m;生境Ⅴ:沙棘林,屬于落葉灌木,高1~5 m。各生境的土壤類型均為棕壤,植被都屬于人工林。
1.2研究方法
1.2.1樣本采集
于2015年6—7月分別在5個采樣地取樣,每個樣地隨機選取3個100 cm×100 cm的樣方,中小型土壤動物的采集使用環切刀(體積為100 cm3),采用五點取樣法取樣。因地理條件限制,即亂石塊上面的覆土層較淺,故只采2層土樣(0~5 cm和5~10 cm)。在樣方內隨機選取10 cm×10 cm的樣方來采集大型土壤動物,同樣采集2層,以供手撿。每個樣方內采集10個供烘烤的小樣樣品和2個手撿大樣樣品,共采集180個樣品。
1.2.2分離與鑒定
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分離裝置進行土壤動物分離[18],烘烤時間為48 h。收集到的土壤動物置于75%乙醇中保存。依據《中國土壤動物檢索圖鑒》[19]、《昆蟲分類(上)》[20]等參考書目,在體視顯微鏡(MOTIC SMZ-168)下鑒定并統計所收集的土壤動物。
1.2.3數據處理
土壤動物多樣性特征主要采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Margalef豐富度指數(M)、Pieluo均勻度指數(J)和Simpson優勢度指數(C)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H′=-∑PilnPi;
Margalef豐富度指數(M):M=(S-1)/lnN;
Pielou均勻度指數(J):J= H′/lnS;
Simpson優勢度指數(C):C=∑(ni/ N)2。
式中,S代表土壤動物的總類群數,Pi代表第i類土壤動物的個體數與土壤動物總個體數的比,ni為第i類群個體數,N為群落的總個體數。
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數(q)比較群落之間的相似性。計算公式如下:
[JZ]q=c/(a﹢b-c)。
式中,a為A樣方內群落的類群數,b為B樣方內群落的類群數,c為A、B 2個樣方內共有群落的類群數。當0 土壤動物群落多度等級的劃分:個體數占總捕獲量10%以上的為優勢類群,個體數占總捕獲量1%~10%之間的為常見類群,個體數占總捕獲量1%以下的為稀有類群。 采用BioDiversity Pro、Microsoft Excel進行計算、制圖,采用SPSS 18.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土壤動物群落的組成 本試驗獲得各種土壤動物27類,共3 087頭,分別隸屬于2門4綱15目(表1)。其中優勢種群為中氣門亞目、等節跳科、球角跳科和雙翅目4類,占總捕獲量的81.22%;常見種群為隱氣門亞目(又稱甲螨)、長角跳科、同翅目和鞘翅目幼蟲4類,占總捕獲量的13.28%;其余19類為稀有種群,占總捕獲量的5.50%。在所得中小型土壤動物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是螨類和彈尾類,主要活動在有植物生長的地方。相比之下彈尾類的數量要多于螨類,彈尾類包括長角跳科、等節跳科、球角跳蟲科、棘跳科、疣跳科和圓跳科,共 1 814頭;螨類包括隱氣門亞目和中氣門亞目,共499頭。 通過分析各生境土壤動物的類群數、類群組成及個體數量發現,各生境的土壤動物類群數大小順序為Ⅰ=Ⅲ﹥Ⅴ﹥Ⅳ﹥Ⅱ。土壤動物個體數大小順序為Ⅳ﹥Ⅴ﹥Ⅲ﹥Ⅰ﹥Ⅱ,5個生境的土壤動物個體數差異不顯著(F=2.050,P>0.05)。通過進一步的LSD多重比較分析發現,生境Ⅰ與生境Ⅳ、生境Ⅱ與生境Ⅳ之間土壤動物個體數差異顯著(P<0.05)。 5個生境的土壤動物群落組成存在差異,許多因素可以影響到土壤動物群落的組成和數量,包括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地表凋落物、有機質含量、疏松程度、顆粒大小、污染程度和濕度等)、植被情況、人為干擾等[21]。因此,了解在生境中影響物種偏好的因素,對預測物種的分布和群落組成起到重要作用[22]。 2.2土壤動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各生境土壤動物在0~5 cm和5~10 cm土層的分布如表2所示,生境Ⅰ至生境Ⅳ土壤動物的數量和種類數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呈現出明顯的表聚性;而生境Ⅴ的土壤動物數量則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原因為沙棘林地緊靠湖泊,土壤層松軟,水分易下滲,同時表層凋落物較少,土壤表層濕度遠小于深層,從而土壤動物往深層下移,故表現出與總體分布規律的差異。 土壤動物個體數在不同生境同一土層上的分布存在一定差異。在0~5 cm土層,各生境土壤動物個體數大小順序為Ⅳ﹥Ⅲ﹥Ⅴ﹥Ⅰ﹥Ⅱ(F=1.947,P>0.05),而LSD多重比較分析發現生境Ⅰ與生境Ⅳ、生境Ⅱ與生境Ⅳ之間土壤動物個體數差異顯著(P<0.05);5~10 cm土層,各生境土壤動物個體數大小順序為Ⅴ﹥Ⅳ﹥Ⅰ﹥Ⅲ﹥Ⅱ(F=1.045,P>0.05)。 2.3土壤動物的多樣性指數 在群落研究中,物種多樣性指數是代表群落組織水平及其功能特性的綜合指標,不同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種多樣性水平[23],反映群落內物種的多少和生態系統食物網的復雜程度,從而能夠反映出各生境間的相似性或差異性。土壤動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Pielou均勻度指數(J)、Simpson優勢度指數(C)、Margalef豐富度指數(M)等是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功能和差異性的重要指標,可以反映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穩定性和復雜性。其中群落豐富度和群落均勻度與群落多樣性密切相關,一方面,群落內組成類群越豐富,則群落多樣性越大;另一方面,群落內個體在類群間分配越均勻,即群落均勻度越大,則群落多樣性越大[24]。對于陸地動物群落,通常認為環境條件越優越,動物群落多樣性指數越高,種的構成越復雜,種類數目越多,同種的個體數量越少;環境條件越偏離正常,動物群落多樣性指數越低,種的構成越簡單,群落個性越強,個別種類個體數量越多[25]。 由表3可知,密云水庫流域5個不同生境下土壤動物多樣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各生境的H′指數大小依次為Ⅰ=Ⅲ﹥Ⅴ﹥Ⅳ﹥Ⅱ,M指數大小依次為Ⅰ﹥Ⅲ﹥Ⅴ﹥Ⅱ﹥Ⅳ,C指數大小依次為Ⅴ﹥Ⅳ﹥Ⅰ﹥Ⅲ﹥Ⅱ,J指數在5種生境中表現出同一性。 2.4土壤動物群落的相似性 計算5個生境土壤動物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系數(q),比較群落之間的相似性,并對各生境土壤動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數進行聚類分析。 3結論與討論 (1)在密云水庫流域的5個不同生境中,共捕獲土壤動物3 087頭,隸屬于2門4綱15目。其中優勢類群和常見類群構成該地區土壤動物群落的主體,決定整個群落的特性和功能;稀有類群個體總數占總捕獲量的5.5%,對環境因素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為土壤環境的指示生物。 (2)土壤動物個體數在垂直分布上呈現明顯的表聚性(生境Ⅴ除外),受到不同土壤層理化性質的影響。不同生境同一土層的土壤動物個體數分布也存在一定差異。由于植被組成和土壤養分含量差異較大,以及因距離湖泊的距離遠近而引起的溫濕度不同,使各生境在同一土層的土壤動物種類組成和數量存在差異。在生境Ⅰ、Ⅱ、Ⅲ和Ⅳ中,土壤環境較穩定,土壤動物類群數和個體數是隨著土層的加深而減少,符合從地表向下,隨土壤深度增加動物類群及數量逐漸降低的規律。在生境Ⅴ中,由于地表土壤較干燥,致使土壤動物往下一定范圍內集中。
(3)土壤動物的個體數隨生境的變化有很大波動,而類群數變化較小。各群落土壤動物的種類分布與數量分布差異很大,生境Ⅰ、Ⅲ的類群數最多;生境Ⅳ的個體數最多。生境Ⅰ中土壤動物的Shannon-Wiener指數和Margalef數最高,而生境Ⅱ、Ⅳ中的較低,表現出一致性;生境Ⅴ的Simpson指數最高,而生境Ⅱ的最低,這與Shannon-Wiener指數存在差異,是由于生境Ⅴ的土壤特征即表層土壤濕度低于深層導致的。
(4)對密云水庫流域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考慮生態周年的4個不同季節土壤動物的群落動態分析。由于土壤動物群落的結構組成與土壤的理化性質密切相關,可以對不同生境每一土層的土壤理化性質分別進行測定,更深入地了解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的影響因素,從而為密云水庫流域的科學管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改善等提供更多的科學理論依據。
本研究區位于北京密云水庫流域,自然環境相對穩定。但是由于近年來的人為活動,影響了該區域土壤動物的多樣性。但是關于該區域土壤動物與環境變化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來揭示其規律。
致謝:本研究得到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子項目“高效農田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及生物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編號:J1210069-32)、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黑龍江省等跳科系統分類及其活性物質抗癌性研究”(編號:12521001)、黑龍江省博士后資助項目“跳蟲系統分類及其活性物質應用研究”(編號:LRB09-535)、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啟動基金“中國彈尾綱等跳科系統分類學研究”(編號:2010RCB57)的資助。研究過程中還得到哈爾濱師范大學臧淑英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章家恩,秦鐘,李慶芳.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動物群落的聚類與排序[J]. 生態學雜志,2011,30(12):2849-2856.
[2]李曉東,史沉魚,覃國樂,等. 瀕危植物單性木蘭林區土壤動物群落結構與季節動態[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5,34(4):20-26.
[3]Wardle D A,Bardgett R D,Klironomos J N,et al. Ecological linkages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ta[J]. Science,2004,304(5677):1629-1633.
[4]Xia L,Wu F Z,Yang W Q,et al. Contribution of soil fauna to the mass loss of Betula albosinensis leaf litter at early decomposition stage of subalpine forest litter in western Sichua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2,23(2):301-306.
[5]Song B,Yin X Q,Zhang Y,et al. Dynamics and relationship of Ca,Mg,Fe in litter,soil fauna and soil in Pinus koraiensis-broadleaf mixed forest[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8,18(3):284-290.
[6]Gao M X,Zhang X P. Fluctuation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during defoliation decomposition under lime and EM treatment[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1):164-174.
[7]Zhang W D,Yuan S F,Hu N,et al. Predicting soil fauna effect on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by using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5,82:81-86.
[8]Caruso T,Taormina M,Migliorini M. Relative role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determinants of soil animal community:a spatially explicit analysis of oribatid mites[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12,81(1):214-221.
[9]Nielsen U N,Osler G H R,Campbell C D,et al. The enigma of soil animal species diversity revisited:the role of small-scale heterogeneity[J]. PLoS One,2010,5(7):e11567.
[10]尹文英. 土壤動物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生物學通報,2001,36(8):1-3.
[11]吾瑪爾·阿布力孜,古麗布斯坦·努爾買買提,阿布都肉蘇力·吐孫,等. 新疆阜康綠洲不同生境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及其季節動態[J]. 生態學雜志,2013,32(6):1412-1420.
[12]Tan B,Wu F Z,Yang W Q,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imal community in the subalpine/alpine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during onset of freez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2):93-99.
[13]Bokhorst S,Wardle D A,Nilsson M C,et al. Impact of understory mosses and dwarf shrubs on soil micro-arthropods in a boreal forest chronosequence[J]. Plant and Soil,2014,379(1):121-133.
[14]王振海,殷秀琴,蔣云峰. 長白山苔原帶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 生態學報,2014,34(3):755-765.
[15]Li Y F,Luo Y C,Liu G,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a case study in Miyun reservoir watershed[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3):726-736.
[16]Thakur M P,Berg M P,Fisenhauer N,et al. Disturbance-diversity relationship for soil fauna are explained faunal community biomass in a salt marsh[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4,78(78):30-37.[HJ1.65mm]
[17]陳濤,牛瑞卿,李平湘,等. 密云水庫流域植被覆蓋度變化對輸沙量的影響[J]. 生態環境學報,2010,19(1):152-159.
[18]尹文英,楊逢春,王振中,等. 中國亞熱帶土壤動物[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4-16.
[19]尹文英,胡圣豪,沈韞芬,等. 中國土壤動物檢索圖鑒[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0]鄭樂怡,歸鴻. 昆蟲分類(上)[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1]Gao Y,Xiong Y,Potapov M. Checklist of Chinese Isotomidae(Collembola) and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ubisotoma[J]. Zootaxa,2009(2242):55-63.
[22]Heiniger C,Barot S,Ponge J F,et al. Collembolan preferences for soil and microclimate in forest andpasture communitie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5,86:181-192.
[23]朱永恒,趙春雨,王宗英,等. 我國土壤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綜述[J]. 生態學雜志,2005,24(12):1477-1481.
[24]白義,施時迪,齊鑫,等. 臺州市路橋區重金屬污染對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11,31(2):421-430.
[25]黃麗榮,李春英,張雪萍,等. 大興安嶺北部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群落特征[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