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麗
摘要:SPOC是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因其滿足參訓教師的個性化專業發展需求,從而成為教師培訓課程開發的新趨勢。在教師培訓中,SPOC課程具有私人定制、混合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其課程開發的原則強調參訓教師的中心地位;注重參訓教師需求碎片化的分類和聚合和全程關照,因材施教。本文闡述了SPOC教師培訓課程開發的新趨勢,旨在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
關鍵詞:SPOC 教師培訓 課程開發 私人定制
在Web2.0的互聯網環境下,越來越多教師追求個性化的專業發展,教師在線培訓的核心需求也轉變為以參訓者為中心。這給教師培訓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即以參訓者個性化的需求為核心的SPOC教師培訓課程。
一、SPOC的誕生
SPOC的概念由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其英文全稱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中文翻譯為“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或“私播課”。由于SPOC對申請者設置了限制性門檻,所以只有達到要求的人才能準入,故而SPOC課程的人數規模不大,最大的規模不超過幾百人,最小的規模僅有幾十人。
與大規模、開放、免費在線課程的慕課不同,SPOC不單單是人數少、在校注冊(收費),還能播放在線視頻、答疑,具有線上或線下課堂的輔助功能,其私密性還能讓申請者產生一種對外宣示的責任感和占據優質資源的緊迫感,激發他們較高的參與熱情。小眾群體之間的互動性和“黏性”較高,有利于提高課程完成率。
二、SPOC的特征
除了具有一般在線網絡課程的特征外,SPOC在線網絡課程還具有私人定制、混合設計、可持續發展等特征。
1.私人定制
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培訓課程的“私人定制”實質上是一種個性化的“按需開發”。盡管參訓教師“眾口難調”,他們對于培訓課程的品位和喜好存在差異,但培訓單位通過挖掘現有的大數據,就可以進行SPOC的課程開發。數據挖掘的目的在于對參訓教師培訓訴求進行層級化、客觀、高效地分類。被分離出來的每一個類別的訴求,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培訓單位來說,具有重要的培訓信息價值,因為數據的獲得,是培訓單位開發SPOC“私人定制”的基石。
依托此基石,一方面,SPOC的“私人定制”能充分滿足參訓教師個人化的課程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綁定終端的方式“綁定”參訓教師的需求,即通過對數據終端的使用習慣,如對移動終端的下載內容、數據的分析以及微博、微信等培訓應用的閱讀、發布情況,培訓方就能夠較準確地發現參訓教師的需求是什么,從而“綁定”參訓教師,謀求更大的培訓市場。依據這些分析的數據,參訓方可以改造現有的數字課程資源,并把這些改造的課程資源加工制作成SPOC課程。由此可知,SPOC課程開發的“私人定制”是“大眾行為”疊加“小眾行為”,使在線課程從“公眾普惠”轉型升級為“私人定制”。
2.混合設計
SPOC可看成是慕課衍生的一個分支,有效彌補了慕課的不足。一方面,慕課在線學習中,學習者多以自主學習為主,在線課程內容多為觀看講座,缺少指導教師及時地方向性把控和有效地外部監控環境,使得參訓教師容易滋生“不被關注”之感;另一方面,由于作為公選課程的慕課學習過程全靠參訓教師的學習自覺性,部分教師時常會忘記布置作業的截止日期,導致作業因為沒有按時提交而丟掉學分。而被羅爾夫·霍夫曼視為“SPOC=classroom+MOOCS”的在線課程,傳承了MOOCS和傳統教學的優勢,是混合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環境。培訓教師要求參訓教師在課前學習視頻材料,然后在實體課堂教學中,回答參訓教師在學習視頻時產生的困惑,通過實體課堂教學把控參訓教師在視頻學習過程中知識掌握的情況,在課上與參訓教師一起研討這些困惑。
總而言之,培訓方可以根據參訓教師的需求和偏好,設置和調控課程實施的節奏、進度和評價指標。這樣一來,參訓教師集思廣益、相互合作,介紹學習體驗和經歷,引發學習者之間的共鳴,達到既能“對癥下藥”,又能互助共享的培訓效果。
3.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線網絡課程非常盛行“免費課程”之風,各個門戶的MOOCS都在不斷推出新的服務方式,以爭取更多的參訓教師。而免費服務的目的在于擁有“穩定而龐大的課程受眾”。
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其資金投入是有限的。如果培訓方資金不足,課程開發就會失去動力,開發課程的鏈條就會斷裂,在線課程的發展難以為繼。若要為在線課程注入“活水源泉”,推動培訓單位在培訓市場環境下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從市場規律的角度出發,遵循培訓市場等價交換的方式,用“收費午餐”的SPOC替代“免費午餐”的MOOCS。因為SPOC具有線上基礎知識免費獲得、線下培訓收費、增值服務收費的優勢,增值服務主要體現在個性化輔導、定制測試、第三方專業機構制作的內容等環節,因而其不僅可以提升課程服務質量,而且能夠實現在線課程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三、SPOC課程開發的原則
在教師培訓中,SPOC課程開發是指通過參訓教師個性化的培訓需求,分析確定SPOC課程目標,再選擇培訓內容和相關培訓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SPOC課程開發應遵循以下原則:
1.強調參訓教師的中心地位
SPOC課程開發必須挖掘參訓教師的培訓動機,探索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促進參訓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多年來,我國教師培訓大多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培養目標上重視基本教學技能,強調學科知識與教育知識,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參訓教師的情感體驗和自我意識培養。實踐證明,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教師培訓。
傳統教學模式向SPOC在線課程的轉變,彰顯了從培訓方為中心到以參訓教師為中心的培訓形態演繹的轉變過程,讓參訓教師參與課程設計,與培訓方一起制訂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個性化培訓的必然結果。
2.注重參訓教師需求碎片化的分類和聚合
碎片化的字面意思是完整的東西像鏡子一樣被打破,破成諸多零散的碎片。在線課程領域中,碎片化是指參訓教師培訓需求的多元裂化,導致參訓教師的細分、媒介小眾化。依據克里斯·安德森的“長尾理論”,這些需求不高的個性化的零散培訓需求形成了一條長而細的尾巴,但將長尾巴的個性化教師培訓疊加起來,所占據的共同培訓需求的份額,甚至比主流教師培訓需求更大。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培訓單位要關注參訓教師需求碎片化的分類和聚合,通過組織碎片化的知識,SPOC建構具有一定邏輯結構的模塊課程,把“碎片化”的知識和參訓教師個性化課程需求嵌入微課模塊中,以微課模塊耦合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以達成參訓教師的個性化培訓訴求。
3.全程關照,因材施教
由于SPOC通過限定課程的準入條件和規模,這些參訓教師的學術水平或教學水平接近,所以教學的針對性強,能實現教學進度的一致性,避免因為參訓教師水平程度的不均衡,導致一些參訓教師游離于培訓過程之外,從而實現教師無縫介入培訓的全過程。
SPOC課程可以通過實體課堂的交流答疑與線下網上的師生互動,激發參訓教師對某一問題產生個性化的認識和見解,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因此,SPOC課程開發要針對參訓教師的個體差異,靈活地調整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與進度等,以實現全程關照,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S時代”[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2).
[2]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3]何婞媛.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交互式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4]林曉凡,胡欽太,鄧彩玲.基于SPOC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
[5]王朋嬌,段婷婷,蔡宇南,曾祥民.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模式在開放大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
[6]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
※本文系2015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教師培訓課程范式的轉變與微課建設的互促作用》的階段性成果,由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2015-JSJYZD-069 。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