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摘要: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詞語也已成為教學研究的重點。植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由于生長環境等原因的不同,植物詞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文化義。若對這些獨特的文化義沒有足夠的了解,在語言的使用中有可能造成誤解。本文將植物詞的文化義作為分析對象,分析漢語常見植物詞的文化義,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以期幫助教師和學生掌握這些詞語的含義,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詞匯教學 文化詞語 文化義 植物詞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78-02
近年來,隨著漢語在世界的廣泛傳播,眾多學者開始注意到文化和漢語之間密切的關系。人們意識到如果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礙。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應注意含有豐富文化義的詞語。尤其是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文化詞語,教師和學生都應對這些詞語充分了解。
一、詞語的文化義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一些特殊的詞匯常常可以反映出一種語言包含的文化信息。詞匯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外文化中一些詞語往往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這些詞語便是文化詞語,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含義。①通過這些詞語的文化義,人們可以了解一種語言背后的民族風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獨特的文化知識。植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漢語中很多植物詞常被人們賦予獨有的文化義。例如,中國人常常將“牡丹”奉為國花。并且由于中國歷史的影響,人們常常將牡丹作為“富貴、榮華、幸福”的象征。
二、漢語常用植物詞的文化義
漢語中的植物詞多數含有獨特的象征意義,人們往往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結合周圍環境和關系密切的事物來構成對這些植物詞的聯想,這樣就形成了植物詞獨有的文化義。例如人們常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指到了天氣最寒冷的時候,植物大多數都凋零了,只有松柏仍然堅韌挺拔,不畏嚴寒。松柏被人們賦予堅韌不屈的品質,其實也是人們通過觀察松柏不懼寒冷的特性而得出的聯想意義。再者蓮在漢語中象征著堅貞不屈和潔身自愛的品質,這也是從蓮的生長特點得出的文化義。下面將具體介紹一些漢語常用植物詞的文化義。
(1)松:松樹,被稱為“百木之長”,所以中國人將它作為長壽的象征。并且由于松樹耐旱抗寒,在懸崖峭壁上也可以存活,因此它也代表適應能力強、吃苦耐勞和頑強不屈的人。
(2)梅:梅花在寒冬綻放,不懼嚴寒。因此人們賦予它清雅俊逸的品質,常用它來比喻那些與世無爭、堅守本性的君子。而且中國人也常將梅花比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例如“梅妻鶴子”。
(3)柳:柳樹,是一種高大的常見喬木,姿態優美。它可以代表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色。又因為柳的諧音是“留”,所以古人常常在和親友離別時折柳贈別,用柳條寄托不舍之情。而像“柳葉眉”和“楊柳細腰”則是用柳樹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4)竹:竹子高大挺拔,俊美秀麗。在漢語中,“竹”可以代表謙虛。這是因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古人認為竹子是一種虛心的植物。又因為竹桿有節,所以竹子也是節氣的象征,代表高尚的情操,比如成語中有“高風亮節”一詞。除此之外,因為“竹”與“足”“祝”音接近,故而人們又將竹作為“富足”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5)菊:菊花,是中國常見的一種觀賞植物。漢語中菊花可以象征高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還具有藥用價值,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所以菊花因其藥用價值被人們作為長壽的象征。而且菊也是隱士的象征,是因為菊花恬淡、高潔有傲氣,與傳統文化中隱士的特點相同。而且菊花往往在秋季開放,開在百花之后,不與群芳爭艷,體現了一種潔身自好、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
(6)桃:桃在中國文化中有豐富的文化義。首先桃花象征著愛情,人們用桃花來形容在愛情上的好運氣,例如“桃花運”。此外,桃花在漢語中喻指女子嬌美的面容。這是因為桃花顏色粉嫩美麗,和女子嬌美的面容相似,所以人們會將它與美女聯系起來,比如漢語中用“粉面桃花”“面若桃花”來形容美女的容貌。此外漢語中有“蟠桃”一詞,傳說王母在眾神前來祝壽的時候,用蟠桃宴請諸位神仙,表示感謝。因此“桃”便有了長壽的含義,現在人們在老人過生日的時候有時也會送壽桃,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三、植物詞文化義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原則
1.分階段教學
因為漢語中很多植物詞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義,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這些詞語文化義的教授。但是由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往往要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這些教學對象來自不同的國家,掌握著不同的語言,對漢語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進行漢語植物詞的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掌握程度,分階段進行教學。例如,對于剛接觸漢語的初級階段學生,教師可以在講授植物詞語基本義的同時,簡單介紹一些文化義。而對中高階段的學生,教師除了講授植物詞語基本義和文化義以外,也應向學生介紹文化義的來源,并與學生的母語和常用語言進行對比。比如在講解“桃”時,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只介紹這種植物的基本形態和生長習性,并簡單說明“桃”在漢語中可以表示“長壽”等文化義。但面對中高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講明為何桃子可以表示長壽,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主次分明
在進行植物詞語的教學時,要注意植物詞語在漢語和學生母語、常用語言中有差異的地方,要側重這些詞語的教學。比如漢語中“牡丹”代表著“富貴、榮華、吉祥”,但西方一些國家中“牡丹”卻是“靦腆和害羞”。再比如“蓮”在漢語中象征著“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而在希臘神話中卻指“忘憂果”。因此,在教學中對那些在不同語言中的文化義相同的詞語,教師可以簡單向學生介紹詞語的含義。但對那些文化義差異較大的詞語要進行重點教學,讓學生在掌握漢語基本的植物詞后,也能理解有豐富文化義的植物詞。
3.交際與實用為主
無論是哪一種語言,終究是要用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所以對于植物詞的教學也應該注意詞語的交際性和實用性。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要多向學生教授在漢語中常見的、使用頻率高和實用性強的植物詞語,詳細介紹它們的基本義和文化義。而對那些生僻的、鮮為人知的詞語則盡量進行簡單的描述,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用漢語進行交流。
(二)教學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用漢語直接向學生介紹詞語的基本義和文化義。有些植物詞語的含義簡單易懂,教師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詞語的用法。而對于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語,可以先用直接法向學生直接講解詞語的含義,然后再結合其他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文化義。比如在講解漢語中的“松柏”時,可以直接向學生介紹松柏在中國文化中是頑強不屈的象征,然后引導學生了解松柏的生長環境和特點,幫助他們明白因為松柏在艱苦的環境下也能順利存活,人們才會賦予它們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文化義。
2.對比分析法
因為對外漢語教學面對的是不同國家的學生,所以教師必須考慮到漢語與學生母語、常用語的異同。因為植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往往會賦予同一種植物詞不一樣的文化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語言和文化的對比來幫助學生掌握植物詞語的含義。例如“水仙”在漢語中代表著高雅,而在西方文化中卻象征著傲慢和自負。教師在講解這個詞語時,可以先介紹它的基本義,然后講解漢英文化中“水仙”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義,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在不同語言中同類植物詞語的文化義,進而幫助學生掌握詞語在漢語中獨有的文化義,避免學習者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產生誤解。
3.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設備在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圖像和聲音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和感受事物。在教授植物詞文化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講解詞語的基本義和文化義。比如在講解“桃”時,光憑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應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關于“桃”的圖片和神話故事,幫助學生了解桃的樣子,從而知道是怎樣的東西可以在漢語中表示長壽。而在介紹“柳葉眉”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向學生展示柳葉的形狀和人類眉毛的樣子,引導學生發現柳葉和眉毛的相似處,充分掌握“柳葉眉”的含義。
4.實物教學法
在講解植物詞時,教師可以根據植物的自身特點并結合實際的教學條件來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在介紹“菊”時,教師可以安排在重陽節的時候教授這個詞語,讓學生品嘗菊花酒和菊花糕,并介紹“菊”在漢語中包含的文化義。而在講授“竹”時,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帶學生感受竹子的生長環境和自身特點,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因為竹子有節,漢語中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征。通過實物教學,學生可以親自感受植物詞的基本義,進而也能明白因為植物的形態等而產生的文化義。
四、結語
植物,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而通過學習含有獨特文化義的漢語植物詞,學生也能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利用獨特的植物詞來介紹中國文化,可以豐富漢語的詞匯教學,并能夠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幫助學生在能熟練運用漢語進行交流的同時,也能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地與人交流和溝通,如果沒有對該語言具有的文化義有足夠的了解,必然會在交流中產生問題。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要靠語言表現出來。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分析文化差異,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植物詞的含義,讓學生在能用漢語進行基本交流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各種文化差異,從而能夠用漢語進行有效地交流,傳播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包雅婧.植物類國俗詞的對外漢語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廖光榮.英漢文化植物詞對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4]麻慧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
[5]孟鵬麗.對外漢語文化詞語及其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6]容桂香.淺析英漢植物詞語的文化內涵[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
[7]信小蕊.對外漢語教材中漢語動植物詞語與英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