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國
摘要:在當今微博、微信和互聯網+時代,網絡已成為信息的集散地、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和傳遞社情民意的最重要的通道。檢察機關要正確認識涉檢輿情工作,不斷提高涉檢輿情工作能力,建立輿情引導機制,善于利用網絡平臺敏銳發現、捕捉和整理有關輿情信息,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輿情動態,作出準確判斷,有效做好應對和引導工作,確保輿論朝著正面方向發展。
關鍵詞:網絡輿情 應對策略 引導機制
在當今處于微博、微信和“互聯網+”時代,檢察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網輿情監督,每一起案件都會受到社會關注,每一件受關注的案件都會受到公眾和網民的拷問。這就要求檢察機關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提升應對、消減輿情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喧囂浮躁中心如止水,甄別信息的真假,加強引導,及時消除負面渲染效果,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引領作用。
一、正確認識涉檢輿情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不可控性和高度自由流動,社會公眾表達自由權與媒體的新聞自由權相互交織,使得任何事情包括司法個案都有可能曝光。因此,要正確認識檢察工作中出現的輿情問題,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積極應對。
(一)轉變執法理念,理性對待涉檢輿情
《憲法》第35條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等自由。”網民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應引起我們思想上高度重視。面對洶涌澎湃的輿情和良莠混雜的輿論,應切實轉變理念,從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目標出發,高度重視公眾和網民的關切、質疑,采取有效措施引導、認真對待。樹立輿情就是檢情,網民就是人民,就是衣食父母,就是服務的主要對象的執法理念。站在政治和戰略的高度,認真對待,把輿情監督作為促進隊伍建設、規范執法的源泉和動力。自覺規范執法行為和道德行為,應有如履薄冰、如臨身淵之感。按照唯物辯證法觀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對出現的問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諱疾忌醫,而是要勇于面對、善于解決,都應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正確對待輿情監督,爭創人民滿意的執法品牌。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在輿情急流中經受住各種復雜考驗,取得人民滿意的效果。
(二)正確處理接受輿論監督與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關系
輿情并非洪水猛獸,對執法工作影響之深遠是不言而喻的,應切實加強應用研究,一味回避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相反,如果能注重疏導,充分利用,就會促進與推動司法理念、民本思想的深入發展。因此,必須加強輿情、特別是涉檢輿情的研究,辯證看待和重視這一新生事物對檢察工作的強大影響力,正確把握輿情與規范執法之間的內在規律,進而推動檢察工作乃至整個司法工作科學發展。對于正在辦理輿情關注的案件,既要以開放、包容、虛心、坦誠的態度對待和接受,充分吸收輿情中的合理成分,又要不被輿情左右,堅持依法獨立辦理案件,保證案件的客觀公正處理。引導輿論朝著正面方向發展,敏銳發現、捕捉和整理有關信息,全面、準確地掌握輿情動態,作出準確及時的判斷,有效做好應對和引導工作,確保正義之聲暢通無阻,在網情激流中經受考驗,提高統一領導、快速反應、綜合協調、主動引導、科學處置的水平,提升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維護好執法形象。
二、不斷提高涉檢輿情工作能力
涉檢輿情工作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對于公民表達的問題,注意觀察、掌握民意動向,認真收集、分析、歸納和整理,及時上報有關領導,提出對策,增強有效應對、妥善處置輿情的能力。
(一)充分尊重民意,有效引導民意
切實加強引導,及時回應輿論關切,疏導公眾情緒,引導公眾培養法治心理、養成法治思維,自覺維護法治秩序。對社情民意中的合理成分,要依據現有法律規范,認真聽取公眾意見,及時將處理結果向公眾公開。對于社情民意反映案件處理工作的失誤,應當正視問題,依法處理,促進公正、廉潔、文明、規范執法,向公眾發布有關執法辦案情況,要重事實、重證據,于法有據;對于少數社會成員不恰當要求,應依法妥善回拒,糾正和防止以犧牲法律尊嚴和權威來迎合部分成員要求的不當作法,疏堵結合,引導到位。
(二)正確處理虛假信息
準確把握,甄別輿情信息,對于公眾因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的含有一定虛假成分的,只要不是有意捏造、編造虛假事實來妨害司法活動,一般不應對有關人員追究責任,而采取教育、說理、疏導、化解的方法,促使其消除誤解,進而守法護法。對于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輿情制造事端或社會事件,嚴重干擾司法活動,破壞正常工作秩序以及社會管理秩序的,應當依法處理,對極少數為首者觸犯刑事法律規定的,應當繩之以法。對于一時無法解決或者現有法律框架內無法可依的現象,應當及時向社會公眾做好解釋工作,爭取理解與支持,在不違反法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努力維護社會公眾的正當權益要求,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三)因勢利導,執法規范到位
執法規范是從根本上防范負面輿情的關鍵。對網民反映情況屬實或有一定根據的批評性輿情,通過及時向干警通報情況,集中分析其中暴露出的執法不規范問題,進行重點整改,確保恪守職業道德和廉潔自律有關規定落實到位,使干警充分認識到公開、透明、信息化條件下規范執法的新要求,做到及時糾錯、公開答復,爭取工作主動性;對于反映情況失實或鼓惑中傷的,通過正當途徑公開辟謠、以正視聽;對于不當炒作、可能引發重大不穩定事件的,要依靠黨委和上級院領導,依法妥善處置,逐漸建立和完善一套成熟可行的引導處置涉檢輿情的科學化機制。
三、建立完善涉檢輿情工作機制
像所有事物一樣,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網絡輿情有其產生、發展、壯大的內在規律。需要深入研判,積極應對,正確認識執法環境的新變化,建立、完善處置工作的長效機制。
(一)加強領導,建立正確的引導機制
明確方向,把握重點,冷靜觀察、正確分析,切實加強輿情處置工作機制建設,糾正和防止某些片面迎合的不良傾向,促進處置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針對輿情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特點,要做到發現輿情要快,控制輿情擴散要快,調查核實事實真相要快,公布處理結果要快,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澄清不實言論,及時應對到位,在最小的范圍內控制不良影響。
(二)建立網上研判、評估、問責機制
加大對言論自由權利的保護力度,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的充分行使,加強對網絡不良言論與行為的管理,及時回應公眾的質疑。所有負面輿情須跟蹤監控,隨時掌握發展態勢;分析研判發生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關注執法辦案的社會效果及自身形象的社會反映,尤其是輿情的反應。對于辦案中存在的不足、瑕疵甚至于錯案,勇于直面,該依法糾正的堅決糾正,不得藏著掖著,該問責的要依法依規問責,以及時消除公眾的疑問。
(三)完善信息發布與溝通機制
采用新聞發言人或檢察信息通報制度,確保公眾有順暢的渠道了解檢務信息和執法辦案情況,防止案件被不當炒作而影響公正處理,保證在第一時間,以規范的常態化形式將信息發布出去;建立與權威報刊、電視以及網絡媒體的聯系平臺,及時對事件作出客觀報道,確保各類權威媒體報道的輿論引導效應。圍繞工作實際客觀及時答疑解惑,在權威媒體開辟檢察論壇,圍繞社會質疑一一答復,防止官方式模棱兩可的答復,注重以平和的態度及客觀的方式釋放輿情的關注。